她是最賢的妻,最才的女。她能伴君走天涯,也能打造自己的一片天。
大家好,今天給你帶來的是梅子的《楊絳傳》。
北京出生,隨父不停搬遷
1911年7月17日,辛亥革命那年,楊絳出生于北京,父親為她取名楊季康,小名阿季。
兩個月大,就開始隨父不停搬遷。
小學曾就先后讀于北京女師大附屬小學和無錫大王廟小學,小時候的阿季快樂活潑,惹人憐愛。
12歲就讀上海教會學校啟明女校,三年后,阿季求知若渴的青蔥歲月在蘇州振華女中度過,她的文學積累基本在這里完成。
父親對她的教育是充滿愛的寬松教育,鼓勵她廣泛閱讀 ,為她在文學創作上打下堅實的基礎,在振華女中,阿季的英文水平,越來越好,她開始閱讀英文小說。
無字的筆記
不做弄虛作假的事,不說虛情假意的話,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不裝腔作勢,做事大大方方。
有一次學校請章太炎來講掌故,讓阿季記錄,誰知她一句也聽不懂他的一口杭州官話,但是總不能裝模作樣地亂寫吧,阿季做不到,就一字未記,后來這事還上了蘇州報紙: 說章太炎先生談掌故,有個女孩子上台記錄,卻一字沒記。
曾經被同學們嘲笑,很尷尬的事,老年時的阿季已經釋懷。
大學鑄就芳華
阿季在振華女中不但能力強,成績也是名列第一。
原本想考清華的她,無奈那年清華不到南方招生,南京金陵女子大學以第一名的成績錄取了她。
1928年,17歲的楊季康最終選擇了男女同校的東吳大學。
在選擇專業時,父親建議:
「涉世太深的女子未必能夠擁有平凡的心境和快樂的生活,我不希望你看到這世間太多的不平,你只需要擁抱最有詩意的生活,度過云淡風輕的一生就好。這個世界沒什麼該不該,喜歡什麼就學什麼。」
在東吳大學她多才多藝,成績最好,為她奠定了才女的地位。
除了學習專業課,她大量閱讀中外名著,又學習了法語。
1932,學校因學潮停課,楊季康去了北平,借讀清華,心想才能事成,這次她圓了自己的清華夢,去研修自己喜歡的外國文學。
年少時的夢想使她在這里露出了美麗的笑顏。
清華大學是楊季康久存于心的圣地,清華研究院的外國語文學系任課老師,都是大名鼎鼎的人物,為楊季康的劇本創作和文學翻譯奠定了基礎。
1933年楊季康考入清華研修院,她和清華圖書館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很多年后 ,她還能回憶起圖書館的點點滴滴,所經歷過的樂趣。
愛書的人總能在墨香之中找到知己與快樂,這種感覺只有自己體會。
一切都是最好的遇見。
在清華研修院,楊季康選修中文寫作課,授課老師是朱自清,從此開啟了文學創作的大門,再也沒有停下,朱自清發掘了楊季康文學創作的潛質,她的第一篇文章《收腳印》,雖然閱歷尚淺但思想深刻,讓朱自清贊不絕口,隨即推薦給《大公報》的沈從文,很快發表了。
人生最好的遇見就是才華互相吸引。朱自清因她的才華將她推薦給沈從文,然后結識林徽因,所有的遇見,都是最好的安排。
邂逅白馬王子
在清華,風華正茂的楊季康只是默默地在讀書,直到在古月堂的門口她見到了錢鍾書,一眼萬年,四目相對兩人便有了情愫,這一眼讓他們忘記了世界的存在,好像認識了好久,一場浪漫的邂逅,注定了一場曠世奇緣。
深陷愛河,迎來曠世姻緣
錢鍾書經常寫信給楊季康,大才子還把動人心弦的情詩刊登在了《國風》半月刊上。
生在動蕩的年代,接受過最好的教育,愛上最好的對方,他們很幸運,也令人艷羨。
楊季康清華大學畢業回蘇州一個小學教書,分開的日子,思念如杏花雨,楊柳風,有苦澀也有甜蜜。
幽默有才又深情的錢鍾書終得楊季康芳心,1933年初,一段珠聯璧合的愛情終定姻緣。
訂婚后不久,錢鍾書畢業到上海光華大學教書,楊季康考上了清華大學研修院。
兩人分開兩地,錢鍾書更是文思泉涌,寫了無數表達相思之情的情詩,兩人只能靠書信解相思之苦。
結識葉公超
在清華任教的葉公超讓楊季康翻譯了《共產主義是不可避免的嗎?》這篇譯稿,很快在《新月》上刊登了出來。這是楊季康第一篇譯稿,后面又陸續翻譯了一些作品。
成長的過程中,如遇到高人指點,可以少走很多坎坷路。
分別后,書信是歲月里那一抹希望,在浮華的世間相互溫暖。「自是歡娛常苦短,仙游七日已千年」,錢鍾書去北京看望楊季康后,曾作詩留念見證情真。
他是她要嫁的人,她也正是他想一生陪伴的人,這是最好的婚姻生活。
1935年,為了能陪錢鍾書出國留學,楊季康休學和錢鍾書舉行了婚禮,兩人的結合,被人稱為雙劍合璧,一段曠世好姻緣。錢鍾書英氣流動,楊絳則青光含藏。
英國逐夢
楊季康和錢鍾書從無錫出發,在海上漂泊了一個月,到達了英國,這一趟旅行,楊季康發現了錢鍾書生活不能自理,很多生活小事他都做不來。
但愛一個人,就會愛他的一切,有時也包括缺點,就如楊季康,她像照顧一個孩子一樣照顧著錢鍾書,無怨無悔,一路相隨。
在牛津,飽覽群書
在英國牛津大學,錢鍾書由官方辦理入學,而楊季康只能作為旁聽生選讀自己喜歡的課程。
在牛津世界一流的博德利圖書館,他倆嗜書如命,書海遨游,讀書做筆記,樂此不疲,令人艷羨。
楊季康沒有功課,有更多的時間大量閱讀,儲備知識,提高英語水平。
讀書,交友,探險,就是他們在牛津的生活。所謂探險,就是去一些沒去過的新奇的地方。
剛到牛津,他們租住在當地一個叫阿金的人家,后來伙食越來越不好。為了讓錢鍾書能吃飽吃好,楊季康決定自己租房子,自己燒飯。
這個十指不沾陽春水的柔弱女子為愛打造了一個溫馨的家,愿意為最愛的他做一切家務活。
笨手笨腳的錢鍾書會為楊季康做早餐,楊季康也一次次的實踐,終于讓錢鍾書吃上了家鄉的紅燒肉,異國生活不易,但他們相知相伴,互相體諒。
永遠燦爛的妻子
因為愛,楊季康陪錢鍾書山高水長無怨無悔,也接受他的不足與孩子氣。
楊季康克服困難,為最愛的人在國外營造了一個家,把生活安排的井井有條。
在牛津借讀,楊季康有大量時間無憂無慮地遨游書海,就沒有繼續爭取學位,這也是楊季康淡泊名利的地方。
巴黎倫敦探險
楊季康陪錢鍾書牛津求學,錢鍾書也愿意陪楊季康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放暑假時,錢鍾書陪她游巴黎游倫敦。
風華正茂的楊季康是一個既現實又浪漫的人。
優雅從容,胸懷寬闊,對生活充滿了美好的想象,在當時的時代,這樣一個見多識廣,博覽群書的女子實屬少見。
陪讀雖然自由自在,但誰都渴望擁有自己的一片天空。正如楊季康所言: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
楊季康喜歡文學巨著,外面的世界對她更有吸引力。
雖身陷柴米油鹽,她身上那種由內向外散發的書香氣息書卷之氣,是一般女子無法企及的。
在巴黎游玩期間,楊季康偶遇清華的同學盛澄華,決定聽從他的建議去巴黎讀書,并委托他注冊巴黎大學的入學手續。
在牛津誕下愛女
回到牛津,楊季康懷孕生下女兒錢瑗,這也耽誤了楊季康的讀書計劃。
錢鍾書提前找最好的醫生和病房,不讓她受委屈。
在楊季康生產這天,總是迷路的錢鍾書來來回回跑來醫院四趟。
在楊季康做月子期間,錢鍾書一個人頻頻在家里闖禍,總來向楊季康求救,楊季康像呵護一個大孩子一樣,不厭其煩地安慰他她會處理麻煩,這可能是我們常人無法理解的愛。
變身「我們仨」
有困難找愛妻,錢鍾書就像一個單純的孩子,很依賴楊季康,也很信任她,楊季康的智慧就是只給他分享甜蜜。
楊季康用愛與包容為他撐起一片愛的天空,充滿智慧的女人是人世間的尤物。
1936年錢鍾書拿到牛津文學學士文憑,阿瑗三個月時,他們到達巴黎。
在巴黎他們帶著孩子發奮讀書的一年,收益匪淺,他們大量讀書,錢鍾書的法文也超過了楊季康。
楊季康從書本之外深入了解歐洲的風土人情、語言特性、文化習俗,對她以后掌握多種歐洲語言提供了幫助。
夫婦倆把言傳身教做到了極致,成就了后來與眾不同的女兒。
在此期間楊季康還寫出了很多優美的文章。
楊季康做媽媽半年后,她的母親去世,在異國他鄉,除了悲痛,她更加擔心父親,想念家人。
身在巴黎心系故土
第二次世界大戰打響,國難當頭,家人顛沛流離,1938年8月,夫婦二人放棄了學位,選擇回國。
錢鍾書在1937年寫了《哀望》一詩,抒發了對抗爭與希望的期待。
到香港后,錢鍾書為了養家,先下船離去,到西南聯大教書。
楊季康輾轉到錢家,為了安全,錢家現在花高價租住在公共租界內。
那時,國民黨已經撤軍,上海隨時會淪陷。
父親的病在看到楊季康后竟然好了,看來親情也能點燃生命的火焰。
錢鍾書回到上海度暑假,碰到上海淪陷,無法出去,只好到震旦女子文理學院教書,這一教就到了抗戰結束。
嶄露頭角的戲劇家
在上海淪陷區,楊季康結識了陳麟瑞和李建吾,在他們的鼓勵下,楊季康開始寫劇本。
所以說人生這盤棋,遭遇什麼人就有可能和什麼人一起改變。
他們是不幸的,他們是幸運的,在不幸的時代遇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
為三斗米折腰
上海淪陷后,楊季康到小學代課,每月工資是三斗米,楊季康樂此不疲。
一家三口擠居在拉斐德路8年,為嘴忙碌,也不忘填補心靈的空虛,小學代課期間,她的劇本《稱心如意》上演。
在淪陷區,楊季康雖為一個弱女子,面對日本人的無禮,她敢和他們對抗。
日本人接管了那座小學后,楊季康就失業了,為了民族大義,她寧愿挨餓,也不愿為日本人做事。
面對艱苦的淪陷區生活,錢鍾書發愿以后他們只有(ㄙˇ)別,沒有生離。
這句話最終成為箴言,他們除了(ㄙˇ)別,確實沒有生離。
楊季康曾回憶說,她去代課,寫劇本都是為了柴和米,戰亂時期,活著就是最好的事情,艱苦的環境,也影響不了他們樂觀的情緒。
《稱心如意》的上演
楊季康的第一部話劇《稱心如意》終于在1943年春天正式公演,得到一致好評。
海報上署上了楊絳這個筆名,因為有人總把季康讀成絳。
楊絳緊接著創作喜劇《弄假成真》,反響依然很好,因為有了楊絳的作品,中國話劇舞台從此告別改編國外戲劇的歷史,有了自己的劇本、自己的天下!
如果說《稱心如意》完成了從楊季康到楊絳的轉變,那麼《弄假成真》才是楊絳跨時代的意義,楊絳的名字代表了中國話劇劇本的崛起。
之后她又創作了《游戲人間》和悲劇《風絮》。
《風絮》劇情雖是悲劇,隱含的寓意是昂揚向上的,給予觀眾的心靈震撼不遜于前兩部喜劇。
楊絳的成功源于她深厚的文字功底,一雙洞悉萬事萬物的眼睛,一顆通透清澈的心靈。
譯本《堂吉柯德》的「被俘」與問世
新中國成立,錢鍾書和楊絳受邀去清華大學任教,因夫妻不能在同校一起當專職教授,楊絳就按課時兼職,她幽默地為自己起名散工。
楊絳還是最喜歡翻譯的工作,她利用課余時間翻譯了《小癩子》。
沒事還是喜歡穿上旗袍,在校園散步,她以為從此安心的教書育人就可以了。
短暫的好時光轉瞬即逝 ,人心開始浮躁。
楊絳慢慢知道了,在波濤洶涌的大海中,不能以自我為中心。
楊絳的旗袍不見了,變成了略顯臃腫的深色棉服。
她的修煉,從中年才開始,人們也尊稱她為先生。
著名的翻譯家柳九鳴曾回憶:楊絳是一個文靜輕柔,衣著講究,透著堅毅又平和謙遜的人,幾年間夫妻二人接濟他等10幾個生活拮據的年輕人,工資大部分都雪中送炭了。
為支持錢鍾書的工作,楊絳獨自承擔起生活的擔子。
她沒有高攀的心,只想保其天真,做自己喜歡的事。
距離劇本創作高峰期過去十幾年后,楊絳迎來翻譯的全盛時期。
美學家兼翻譯泰斗朱光潛也曾高度評價:中國散文,小說翻譯楊絳是最好的。
1961年,楊絳翻譯了5年的唐吉訶德還沒完成,就遇上了文革,堂吉訶德被當做黑稿子,被「俘虜」了,楊絳悲痛欲絕。
還有人圍著她家里逼她交出沒發表的創作稿,甚至給她剃了光頭,她都沒有交出來。
1967年楊絳得到自由后,本來以為太平了,誰知節外生枝,因為楊絳做筆記,可能精神不濟,把四個大躍進寫成了四個大妖精,又被逼反復寫檢查。
事后,楊絳回憶可能那時心里總被堂吉柯德鬧得才發生手誤。
楊絳趁著打掃廁所的工作,苦苦尋找到了堂吉柯德譯稿的下落。
1978年,楊絳翻譯的《堂吉訶德》出版,此譯本讀起來幽默風趣,人物活靈活現,語言流利酣暢 ,填補了中國西班牙語文學翻譯譯本這一領域的空白,堪稱完美。
因為翻譯著作被國王頒了獎,又被再三邀請去西班牙,這是楊絳的榮耀。
女兒錢瑗走了
1972年,錢鍾書楊絳夫婦在周總理的關照下,回到北京,暫時住在錢瑗的大學寢室。
冷颼颼的房子吹不涼他們滾燙的心,一家三口終于團聚。
后來借了一套房,房子里堆積的灰塵還引發了錢鍾書的哮喘。
兩年多后又搬去辦公室住,因煙囪堵塞,差點煤氣中(ㄉㄨˊ),錢鍾書吸入煤氣摔倒后,腦門上一直留個疤。
在苦難的歲月里,他們隱忍,不怕委屈,為了文學、為了教書育人。
錢鍾書楊絳的家風,還有他們的求學態度,培養出了優秀的學者錢瑗。
錢瑗和父母一樣,愛讀書,淡泊名利,擁有正直不阿堅強不屈的秉性。
北師大畢業后,錢瑗留校任教,每天像一架上緊發條的機器,她說她要盡心竭力當尖兵。
楊絳說錢瑗是她的生平杰作。
1978年之后四年,錢瑗先后到英國進修和攻研,對文學有獨到的見解,編寫了《英語文體學教程》《英語言語節奏與英詩格律》等。
她主審的《英語精讀課本》逐字逐句,從頭至尾留下了她密密麻麻的批注。
優秀的錢瑗是楊絳的生平杰作。
從小和錢鍾書一樣有著驚人的記憶力,能做到過目不忘,她講的課總能運用自如,口吐蓮花。
錢瑗治學嚴謹,勇于擔當,也因為頭銜很多,總把她壓得喘不過氣來。
永遠的錢瑗
楊絳以錢瑗為驕傲,但錢瑗由于長期超負荷的工作,已病入膏肓,檢查結果出來已是癌晚期。
錢瑗心里明白她的病,在醫院還是堅持定期給博士生、碩士生指導,還在堅持寫研討提綱,為雜志寫稿子。
此時的楊絳,86歲,要照顧兩個病人,錢鍾書也在住院,錢瑗怕母親看到自己的樣子,不讓她來看自己,每天晚上會電話報平安,楊絳就會給他們父女倆傳遞信息。
病到最后,錢瑗下身已癱瘓,無法進食,全身靜脈已扎爛,無法注射,只能在左肩胛骨下打個孔。
當她的同窗來看她,她還在以玩笑掩蓋痛苦:在身上隨便打洞,真殘酷啊。
在錢瑗生命的最后,楊絳痛不欲生,她把錢瑗摟在懷中,就像小時候一樣,她強忍淚水,溫柔地對女兒說:
「安心睡覺,我和爸爸都祝你睡好。」
錢瑗聽母親的話,微笑著、靜靜地睡著了,再也沒有醒來。
生,母親把她帶到這個世界;(ㄙˇ),母親握著她的手溫柔地送別。
她如嬰兒、如天使一樣安詳……。
他也走了
錢鍾書從1944年到1946年,創作完成長篇小說《圍城》,引起了很大轟動,創作期間,楊絳為了支持他,甘做灶下婢,夫妻倆在文學天地間攜手瀟灑前行。
當黃蜀芹要把圍城拍成電視劇時,楊絳對于如何突出主題,寫了幾句話:
「圍在城里的人想逃出來,城外的人想沖進去。對婚姻也罷,職業也罷,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
這幾句話至今依然為經典,也作為旁白出現在電視劇的片頭。
在錢鍾書的生命里,楊絳是他的妻子、他的朋友、他的知己、他的情人、也是他生命的另一半。
在錢鍾書心中,楊絳永遠是那個「最賢的妻和最才的女」,不管是做學問還是照顧家庭,她都是最出色的。
1994年,錢鍾書患膀胱癌,楊絳日夜照顧,有人勸她換個人來,她說,鐘書在哪,哪兒就是她的家,何等的深情,這種感情與依賴,已經融入彼此的生命中。
后來錢鍾書病情惡化,只能靠透析維持,靠鼻飼進食,在醫院一住就是四年,楊絳像照顧嬰兒一樣照顧他,希望相互陪伴久一點,她力求自己能比他多活一年,生怕亂了次序,事情就糟糕了。
錢瑗去世四個月后,楊絳告訴了錢鍾書女兒去世的消息。
不久,錢鍾書便持續高燒,這次,楊絳知道他們真的要分開了,她安慰他不要害怕,楊絳說「你倦了,閉上眼,睡吧!」
在他的額頭上輕輕地吻了一下。
這一吻就告別了63年的美好歲月,從此一吻天荒。
1998年12月19日,錢鍾書病逝。
看著這個她愛了半個多世紀,躺在那里一動不動的曠世才子,目送他進入火化間,從這個世界消失,這是楊絳最后的告別。
北望百年隧道
要做一個有趣的人,就算獨處,也不會寂寞。
送走女兒和丈夫,楊絳留在人世間,帶著他倆的愛去生活,梳理他們的痕跡與記憶。
看著錢鍾書的書桌,楊絳想起錢鍾書向朋友炫耀她的三件事:
當年《稱心如意》她一夜成名后,依然為他燒火做飯,沒有一點改變。
被日本人帶到憲兵司令部訊問都很鎮定。家里失火,楊絳也能冷靜處理。
打掃戰場
錢鍾書走后,90多歲的楊絳不敢停歇,為他整理出7萬多頁的書稿,讓深愛的他離去多年,仍有作品源源不斷問世。
《錢鍾書手稿集》的出版,能全面展現他對西方學術的閱讀視野及深度思考,為全面評價他的學術成就提供了參考,彌補了他沒有完成的對西方文學和文化研究的著作的遺憾。
《我們仨》這本書,是錢瑗晚期后,忍痛列出的大綱,寫好了她和爸爸玩耍的快樂場景,書沒寫完,錢瑗走了,錢鍾書愛女心切,一年后也走了,留下楊絳在記憶的長河中慢慢打撈他們仨的記憶,楊絳92歲時,《我們仨》問世,這是替女兒完成的書。
筆耕不止
心碎了,血也流了,還得繼續活著。
96歲的楊絳用兩年半的時間,寫好了散文集《走到人生邊上》,在這本書里面,楊絳開始探討人生的價值。
楊絳在2014年又為《洗澡》撰寫《洗澡之后》,收入《楊絳全集》中。
百歲老人的臉上沒有留下歲月的滄桑,她把一切都看淡了,楊絳用他們仨72萬元的稿酬,設立了「好讀書」獎學金贈予母校,希望更多的年輕人熱愛讀書。
像楊絳這樣淡泊名利,寧靜致遠的人,又能有幾個。
停在那一刻,不再前行
走過百年風雨的楊絳一直沒有停筆。
她的房子破敗,政府要出資給她修,她認為不必要浪費。
錢鍾書和錢瑗走后,家里的擺設一直未動 。
不管身心多麼痛苦,她留給大家的印象永遠是淡定的。
如她所說:「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后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
2016年5月25日,楊絳走完了她105歲的人生。
如她所說的:「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無關。」
她配得上錢鍾書送給她的八個字:最賢的妻,最才的女。
楊絳用一生詮釋了這八個字,讓德與才達到極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