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每個人都不知不覺地背負了一身重擔。
無論工作、生活還是社交,即便沉重,也要努力扛起責任。
但外在的事情,并非完全不能舍棄;有些費力的關系,也不是必須維護。
很喜歡一句話:「當你感覺很累的時候,就是生活提醒你該轉彎了。」
學會把自己調成「節能模式」,適當丟掉一些無關緊要的事情和不值得的關系。
人生下半場,只有輕裝上陣,才能讓生活變得輕松。
身體節能:不透支健康
村上春樹曾說過:「肉體是每個人的神殿,不管里面供奉的是什麼,都應該好好保持它的強韌、美麗和清潔。」
每個人在身強力壯的年紀,都認為自己可以強悍到忽略疾病。
直到身體發出警告,才明白錯誤的生活方式,會毀掉自己的健康。
身體從來不會說謊,也從來沒有人能和疾病談笑風生。
網友@月月花,講過自己的一段經歷。
多年前,她還在深圳工作時,就嘗試過不重視身體的代價。
當時,她在行業里只是一個小白,不僅工作上的業務不熟悉,就連人也不認識幾個,為此常常焦慮不已。
為了在短時間內做出成績,她不得不長時間加班,幾乎每天都工作到凌晨。
甚至,午飯也常常是以零食代替,早飯就直接不吃了。
三個月后,她雖然通過了公司的試用期,但卻在公司安排的轉正體檢中,查出因勞累引發的腸胃疾病。
她后悔不及,不得已,只好放棄工作,回家休養。
她這才真正明白,身體是革命的本錢,沒有好身體再好的工作也是徒勞。
痊愈后,月月華再度回歸職場,她再也不敢忽視健康。
工作再忙再累,她都會給自己留出休息和吃飯時間,為身體保駕護航。
也因此,她比很多同齡人看起來都更充滿活力,反而得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機會。
後來,她在日記中寫道:「如果上天將風光前程的牌發到一個女人手上,但她卻是一副病軀,那麼就注定與美好未來擦肩而過。」
常聽人說:「健康是1,財富、榮譽、成就等一切東西都是0。如果沒有1,后面的0毫無意義。」
我們總是把年輕當作健康的代名詞,仗著年輕為所欲為。
定下計劃要早睡早起,結果晚上玩手機又到了凌晨;說好了要規律飲食,結果看見美食又胡吃海塞;辦了卡要運動健身,結果卻躲著健身房走。
可沒想到,這些小小的行為,竟為健康埋下了巨大的隱患。
身體的承受度是有限的,健康也經不起一次次地揮霍。
消耗身體和守護健康只有一線之隔,趁一切還來得及,千萬不要讓欲望消耗掉健康。
社交節能:不假裝合群
知乎上有一個問題:為了合群,你都做過什麼?
一位知乎網友講出了自己的故事,讀來很是扎心。
他是一個中年男人,奮斗了很多年,好不容易在單位有了一席之地,因此他對工作不敢絲毫懈怠,對人情往來也是如履薄冰。
那年,五一放假,他們科室提出組團去廣州玩三天,活動很好,可網友卻犯了難。
老婆生了二胎,再加上房貸和車貸,本來工資就很緊張,出去玩必然要緊衣縮食。
倘若這筆錢給孩子買了奶粉或還了車貸,會更有價值。
但他怕自己的不合群,影響在單位的發展,最終還是同意參與了這項活動。
從廣州回來后,他好幾天都在自責,覺得自己很失敗,不敢堅持自己的想法。
生活中,有太多放棄自己,假裝合群的人。
曾在網上看過這樣一個故事:
一位研究生,每天早上聽CNN,雷打不動的堅持了三年。
畢業后,其他同學都找了常規的工作,只有他去做了空乘。
他坦言道:他喜歡旅行,這份工作可以花最少的錢,旅行最多個地方。
五年后,他回國考了公務員,還用工作攢下的錢,買了一套小公寓。
這五年間,他曾經的同學早已經活得越來越平庸,但他已經利用空乘這份工作,飛遍了千山萬水。
余華的《在細雨中呼喊》有一段話:
「 我不再裝模作樣地擁有很多朋友,而是回到了孤單之中,以真正的我開始了獨自的生活。」
優秀者總是特立獨行,在旅途中自然會遇到同行者。
只有平庸者才會拋卻內心的感受,隨意扎堆。
假裝合群,只會讓自己在委屈中墮落;獨立精進,才能讓自己活出自信的光芒。
當我們接納了真正的自己,以真我面對他人,美好終將會敲響你的大門。
生活節能:不攀比幸福
幸福是每個人追求的目標,但是絕大多數人把超過他人當成了幸福的終點。
因此,每個成年人都盲目攀比,不僅毫無幸福可言,還把生活過得一團糟。
其實, 人生大部分痛苦,都是和他人比較出來的。
英國作家史密斯在《我們內心的「壞東西」》一書中,刻畫了一位律師,精確的刻畫了這部分人的心理活動。
在同學聚會中,律師發現同學們事業有成,家庭和睦,是他期待的理想生活。
他一下子,就陷入了自卑的情緒中。
而且,其他同學都侃侃而談,只有他沉默寡言,他也感覺自己無地自容,甚至開始懷疑自己:「上學時,我的成績明明比他好,今天他為何比我還要成功。」
慢慢地,在和同學的攀比中,他開始抱怨世界不公:「憑什麼別人可以過上幸福滋潤的生活,而我卻過成這樣?」
聚會結束,律師回到家還是一直耿耿于懷,自怨自艾。
工作也提不起精神,沒多久,他的事業真的遭遇了滑鐵盧,日子也過得越來越糟糕。
曾看過一句話:「跟自己較勁,就像心里插了一把刀,痛的無法過好生活。」
其實,那些真正幸福的人,不是擁有的多,而是想要的少。
日本有位心理醫生,叫中村恒子。
她已經穩定工作了70多年,從未和別人發生過沖突,每天的日子都非常輕松愜意。
有記者采訪她:「幸福的秘訣是什麼?」
恒子老師淡淡地說了三個字:「不比較。」
從業以來,無論別人升職還是加薪,恒子老師從來不會過度在意。
她說:「別人有別人的生活,自己有自己的軌跡。和別人比較讓自己陷入失落、嫉妒中,實在毫無意義,只會消耗精力。」
盲目攀比,只會浪費時間和精力,最終迷失在他人的生活里。
真正的幸福,不是優于別人,而是優于過去的自己。
以他人的生活為榜樣,可以讓自身充滿動力,但是以超過他人為目標,只會讓自己被倒在壓力中。
人生短短數十年,放下虛榮心,拒絕攀比,才能把路走寬,才會過好生活。
每個人都在成長的過程中,都背負了很多的重擔,以至于離幸福越來越遠。
其實,真正的累,從來不是體力勞動,而是內心被消耗。
真正的聰明人,早就把自己調成了「節能模式」。
身體節能,避免過度縱欲,健康才有保證;
社交節能,拒絕盲目合群,自我才能提升;
生活節能,放棄無謂攀比,幸福才能實現。
好的人生,都是在適當的階段,切換合適的模式。
余生很貴,希望你能卸下心靈的重擔,帶著理想和自信輕裝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