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過一個小故事。
一日,蘇東坡與佛印禪師盤坐聊天。
蘇東坡問佛印禪師:「你看我現在像什麼?」
佛印禪師說:「我看你像一尊佛。」
蘇東坡笑著對佛印禪師說:「我看你像一堆牛屎。」
佛印禪師笑笑,沒有說什麼。
蘇東坡覺得自己占了上風,便沾沾自喜。
回家說與蘇小妹聽,
蘇小妹說:「哥哥,你輸了!禪師的心是佛一樣的境界,所以看你像一尊佛;
而你的心態像一堆牛屎一樣,看禪師當然也就像一堆牛屎了。」
蘇東坡聽后頓時面紅耳赤。
佛說:「境由心造,物隨心轉。」
煩惱皆由心生,心對了,世界就對了。
喜樂心:常想一二,不思八九
林清玄有一位朋友,想請他題幾個字掛在新居的客廳里。
他不好婉拒,便展紙研墨寫下了「常想一二」四個字。
朋友問為何寫下這四字。
他說:「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如果要過快樂人生,就要常想那一二成好事,這樣就不至于被生活打倒了。」
面對生命的無常,如何應對往往決定了我們的一生。
在一次學術報告會上,一位女記者問霍金:「霍金先生,盧伽雷病已將你永遠固定在輪椅上,你不認為命運讓你失去太多了嗎?」
霍金聽到這個有些突兀的問題后,仍保持恬靜的微笑,用鍵盤叩擊出了一段話:「我的手指還能正常活動,我的大腦還能正常思維;我有終生追求的理想,有我愛和愛我的親人和朋友;對了,我還有一顆感恩的心。」
卡耐基說:「你快樂還是不快樂,與你擁有什麼、你是誰、你在哪、以及你在做什麼都沒有直接的關系,它只與你在想什麼有關。」
人這一生,活的就是心態。
越來越發現,那些生活灑脫的,都是想得開、放得下的人。
他們總能忘卻生活的苦,記住生命里的甜。
既然無法改變人生際遇,不如試著坦然接受。
當我們學會和生活和解,接納生命的不完美,才能擁有更廣闊的人生。
自省心:常思己過,不論人非
海明威說過一句話:「優于別人,并不高貴,真正的高貴應該是優于過去的自己。」
懂得自省是一種智慧,敢于自省更是一份勇氣。
曾國藩天資并不聰穎,曾多次科舉落敗,后總結失敗經驗,改正不足,終于考中秀才,直至進入翰林院。
進入翰林院的他,深刻意識到自己與同僚精英之間的差距。30歲時,他立志成為圣賢,并制定了12條自我管理準則。
自此,他每日寫日記反思不足,并加以改正,一生都未停止過自我修行。
正是這種「拙」勁,讓他在為人處事和政治生涯上都取得了巨大成功。
曾國藩和左宗棠的恩恩怨怨也為后人津津樂道。
兩人在鬧僵之后,左宗棠沒事就喜歡在旁人面前痛斥曾國藩,還時不時上折子參他。
面對左宗棠的百般刁難和詆毀,曾國藩卻始終以大局為重,從未與之計較。
后來,在左宗棠戰事吃緊時,還為其四處籌措糧草,派遣兵力。
曾國藩以德報怨的舉動讓左宗棠大為感動,羞愧于心。
朱熹說:「人至洗濯其心以去惡,如沐浴其身以去垢。」
世上沒有天生的圣賢,金無足赤,人無完人。
人只有不斷審視自己,才能更清楚的看到自身缺陷,從而改善自己,強大自己。
工作中,時刻自省是提升自己的最佳途徑;
生活中,保持內省是推己及人的溫柔與善良。
自省,是嚴于律己,寬以待人的修養,更是身處俗世保持清醒,永葆初心的不二法門。
素凈心:知足常樂,自在安然
一條河的兩邊住著一位農夫和一位官員。
農夫看到官員每日不用勞動,吃好喝好,非常羨慕;
官員看到農夫每天在田園山水中修身養性,也十分向往他的日子。
兩人都渴望到河對岸去過彼此的生活。
一天,他們達成了協議,交換生活。
幾個月后,做了官員的農夫發現原來官員的日子并不好過,表面看上去悠閑自在,實際上卻有處理不完的公務和讓他無法適從的職場規則。他又懷念起農夫的生活了。
而成了農夫的官員也體會到了每日為生計勞動的艱辛,他根本無法承受。于是又想念起官員的種種好處了。
迅哥說:「人類的悲喜并不相通。」
很多時候,別人的生活并非我們表面看上去的模樣,歲月靜好下也許藏著我們看不到的辛酸。
無需羨慕別人的生活,用心經營好自己的小日子就好。
作家周國平在開始寫作的時候,住在北京一間潮濕陰暗的地下室里。
有一次,朋友來看他說:「這麼差的環境,你怎麼能忍受得了。」
他說:「要感謝上天,給我這樣的環境,一來,清凈自在,無人打擾,方便寫作;二來,時間充裕,有時間思考。三則,溫飽無憂,身體康健。這就是最大的福氣了」。
生活中,大多數人之所以過得不幸福,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想要的太多。 可人的欲望是無止境的,我們永遠無法滿足。
梭羅說:「一個人,只要滿足了基本生活所需,不再汲汲于聲名富貴,便可以更從容,更充實地享受人生。」
高質量的生活并非取決于擁有多少,而是內心的知足知止。
親友相伴,工作順利,身體無恙就是人間最大的清歡。
包容心:心存厚道,寬以待人
作家當年明月說過一句話:「容易發怒的人,往往是脆弱的,因為真正優秀強大的人,是自信的,自信就會溫和。」
一位道長帶著小道童下山出游,途中在客棧吃飯休息。
一個小孩從他們身邊經過時,不小心摔倒在地,道長趕忙將孩子扶起,檢查他有沒有受傷。
孩子的母親看到后反而責備道長:「修道之人怎能欺負一個孩子,要是他受傷了,我跟你沒完。」
周圍的客人看不下去了,便開始指責孩子的母親蠻不講理:「孩子明明是自己摔倒的,道長好心幫忙扶起,你怎能不分青紅皂白就誣陷別人呢?」
事后,小道童問道長:「您被誤解,為何不還嘴?」
道長笑著說道:「一個人的脾氣里,藏著自己的福氣,何必因為這種小事壞了自己的福氣呢?
俗話說:「退一步天高地闊,讓三分心平氣和。」
責人之過,無異于傷害自己;不念人過,才能活得灑脫。
要知道,發脾氣是本能,壓得住脾氣才是本事。
一個有格局的人,早已練就一顆從容豁達之心,從不在這些無謂瑣事上浪費自己的心力。
畢竟,不懂你的人,費勁口舌,也是徒勞;懂你的人,無需多言,也能心領神會。
人生的修行,亦是修心。
若想在歷經歲月沉浮中,仍能保持一顆初心,就需時刻靜觀自己,修煉自己。
常懷喜樂心,不困于心,不念過往,不負當下;
常懷自省心,學而不止,不驕不躁,不論人非;
常懷素凈心,不滯于物,不羨于人,不執于虛名;
常懷包容心,遇事不怒,不責于人,不念人過。
很喜歡周國平的一句話:「人生任何美好的享受都有賴于一顆澄明的心。唯有內心富有充盈,方能從容抵抗世間所有的不安與躁動。」
往后余生,愿你在這紛繁復雜的人世間,擁有溫柔而篤定的力量,找到專屬于自己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