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世間哪有那麼絕對的對錯,只有因果罷了。心中善多一點,行為多善,活得坦然心安;若心中惡多一點,會時時過得惶恐不安。
良心就像一個天平一樣,做任何事情只要不違背良心,成敗由天定,得到什麼便珍惜什麼才幸福。
我們人生中遇到的某些人,他們就是來給我們「上課」的,即使受傷和不甘,也要有取舍,百煉成鋼之后,便有淡定與從容。
而這世間最難得的懂得和做到,弘一法師做到了,我們俗人一個,很多道理都懂,但是很難做到。
很多人質疑弘一法師,說他是一個無情無義之人,那是你沒讀懂他的一生。
弘一法師原名李叔同,他就是我們眼里含著金湯勺出生的人,是名副其實的富二代。
豐子愷曾說,若有重新選擇的機會,弘一法師最后的歸宿還會是皈依佛門。
因為人生有三個境界:物質、精神和靈魂。
論物質,李叔同父親是做生意的,有屬于自己的錢莊,他可以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
如此富裕的生活,不會再為物質發愁,所以他可以直接進入第二個境界,追求精神富足。
他26歲的時候,因為母親的離世,他選擇外出留學散心,去了日本。
在留學期間他的音樂、美術、文學、話劇都有極高的造詣,他是第一個用五線譜編曲的中國人,是中國第一位用裸體男模寫生的畫家,也是中國話劇文化開拓者。
相信李叔同寫的《送別》「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大家都聽過。
對于精神境界,他在很多領域都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無敵寂寞定會求得靈魂安放,自然進入第三個境界,靈魂的追求。
人生修行到最后是修心,就是靈魂境界。李叔同在39歲的時候,因為一次辟谷,找到了靈魂安放的歸宿,決定落發為僧。
進入佛門,他用24年的時間,不僅成為律宗第十一代祖師,還是中國近代四大高僧之一。
弘一法師的一生,經歷了所有的愛恨繁華,或許有遺憾,也可以說是宿命。
人世間很多事情都講究一個緣字,緣來則聚,緣盡則散,夫妻如此,父子情分也如此。
李叔同是大徹大悟之人,他明白人世間所有的繁華與名利都是浮云,放下本就不容,況且他修得佛教中的律宗,需要多大的智慧,才有如此功德。
每個人所走的路不同,經歷各異,領悟到的也就不一樣,李叔同只是換了一個身份,換另一種活法罷了。
不管什麼樣的方式,只要是活出自己,不受任何吸引和干擾,隨著心走,那才是靈魂的自由,才會心安理得。
人生沒有劇本,每個人都在不斷地告別,不斷地選擇中,不斷的遇見。
做什麼樣的選擇,造成什麼樣的結果,就有什麼樣的人生。李叔同如此,我們也一樣。
我們什麼都在拼命追求靈魂,卻逃不過物質,更沒有自己;弘一法師什麼都有了,為什麼不可以有自己的追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