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個驚人的黃金效應,讀懂改變一生(深度好文)
有句話說得好:「我們都是自身經驗的囚徒。」
我們常常按照過往的經驗和習慣去行事,卻在不知不覺中,陷入了固有認知的困境。
其實,我們的每個行為表現,背后都有對應的典型效應。
當妳讀懂以下這6個效應,妳就會受益終生。
黑天鵝效應:
安于熟悉,等于慢性自盡
所謂黑天鵝效應,是指一些難以預測卻又發生了的事件,同時會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
前段時間,微博上有這樣一個熱搜。
一位50歲的副教授,已經在清華工作了10年。但他在聘期到期后,清華沒有再繼續聘用他。
究其原因,是這位副教授一直安于現狀,在學術上停滯不前。
最終,他只能走上「非升即走」的道路。
在生活中,得過且過的人,注定只能在原地打轉。
只有化被動為主動,持續學習,才能為自己贏得更多可能性。
正如政治家李光耀所說:「 不安于現狀,才有機會獲得成功。」
世界恒變,現狀才是最大的變量。
安于熟悉,不思向上,等于慢性自盡。
跳出舒適圈,以開放的心態,去擁抱新事物,方可提升抵御風險的能力。
余生,千萬不要做那只溫水中的青蛙。
灰犀牛效應:存有僥幸,等于收獲不幸
饒雪漫在《那些不能告訴大人的事》一書中說過:
「 一旦依賴僥幸心理,就是人生不幸的開始。」
那些走捷徑的行為習慣,最終只會使我們脫離幸福生活。
在熱播劇《風吹半夏》里,有這樣一個故事。
伍老闆承包了一家國有鋼化廠,為了利益最大化,他偷偷停掉工廠的排污凈化系統,私吞排污系統運轉的費用。
結果,他的這一行為引得數公里地下水污染,導致周邊村民飲水健康、農作物土壤環境等受到了嚴重影響。
為查明水污染源頭,相關部門開始對村莊周圍所有的排污企業展開調查,并要求所有企業配合停止一切生產經營活動。
但是在巨大利益的驅動下,伍老闆仍抱著僥幸心理。
他在私下繼續生產經營,頂風作案。
最終,他的工廠被記者拍到偷排污水的視訊,需要繳納巨額罰款。在無可奈何之際,他只能把工廠轉讓給他人。
一個心存僥幸的人,只會把自己的路越走越窄。
往后想成為怎樣的一個人,取決于現在的妳正在做什麼。
唯有腳踏實地,才能活出自己最美好的樣子。
羊群效應:盲目跟風,等于低效努力
心理師趙了了在《我是演說家》欄目中說:
「人在群體當中,智商會降70%,他會把主動思考的能力與狀態給予別人。跟隨大流走,而明智的人是能夠在群體中保留自己的意見。」
生活中,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
看到別人買體彩中了,就盲目跟著買,結果一大筆錢都打了水漂。
眼見他人皮膚保養不錯,就跟風使用產品,結果因膚質不同而「爛臉」。
目睹親戚開飯店賺錢。于是自己也跟著開店,最終因缺乏能力,不得不關門。
盲目從眾,沒有自己的規劃和思考,就會喪失自我提升的能力。
樊登老師說過一句話:「 保持獨立思考,就是不要輕易地受到外在的影響。」
面對事情,多觀察少評價,先觀察后評價。
學會獨立思考,才不會被別人牽著鼻子走。
懂得分辨,才不至于在這個時代橫流中迷失自我。
一個善于思考的人,不一定是最有能力的,但一定是最有魅力的。
管窺效應:局限短視,等于拒絕機會
當一個人的眼睛,只能通過一根管子看東西,那麼他就只能局限在這一方小天地中。
那些不更新自己、不主動開闊眼界的人,最終只會被時代所淘汰。
唯有勇敢地打破它,我們才能看到外面的世界。
在熱播綜藝《躍上高階職場》中,聚焦了12名輕熟齡廣告人。
他們需要通過為期一個月的挑戰,來獲得B公司的3個高階職位。
B公司的老員工包子,被上司要求與新人一同競爭高階職位。
但是在比拼中,他一直游離在淘汰邊緣。最終在創意大比拼的環節,他被淘汰出局。
節目中Boss團總結他被淘汰原因:
他在原本的舒適圈呆太久,工作10年,方案可圈可點,但是創意方面卻一直沒有新內容產生。
包子的短視思維,導致他在廣告圈越來越平,慢慢成為一個平庸的操作工,最終以失敗告終。
工作中,真正困住我們的,是我們自身固有的認知與思維。
沒有遠見的努力,就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只有保持有效輸入,提升眼界,才能斬獲全新的自己。
達克效應:保持好奇,等于保持行動
人民日報中曾有一句話:「保持對新事物的好奇,就是行進在成為更好的自己的路上。」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喬治·帕里希,曾在采訪中回答自己成功的秘訣,那就是對世界保持好奇。
喬布斯在見到他生平所碰到的第一個麥克風時,他的好奇心由此而生,從此開始對電子產品產生興趣,後來就有了著名的蘋果公司。
不難發現,很多優秀人士都有一個共同習慣,那就是對生活保持著強烈的好奇心。
正如巴普洛夫所說:
「無論在什麼時候,永遠不要以為自己已知道了一切。希望妳能保持謙虛與好奇去探索未知的世界。」
對世界充滿好奇,并付諸行動,是一個人持續成長的動力。
讓生活時刻保持新鮮,多去探索無知的領域,妳的人生才不會淺薄。
從現在開始,保持好奇就對了。
棘輪效應:放任欲望,等于放縱自己
人類的欲望是永無止境的,但我們的能力,卻是有限的。
無限制的自我放縱,最后只會是自己買單。
畢竟,人的貪欲一旦形成后,很容易上調,卻難以下調。
被欲望包圍的人們,欲望不止,則痛苦不息。
當妳陷入難填的欲望之壑,一味沉迷低級的「多巴胺快樂」,其實就已經在走下坡路了。
越追求不切實際的消費,越容易拖垮自己的人生。
亞里士多德說過:
「 放縱自己的欲望是最大的禍害,不知自己過失是最大的病痛。」
欲望就像深谷,一步步誘使一個人走向深淵。
與其放任它肆意橫行,不如學會控制,量力而行。
凡事有度,學會克制,延遲享受,才是真正的快樂。
麥家在《人生海海》一書里講道:
「人生像大海一樣茫茫然,沒有固定的去向,總是會起起落落,總是會有很多不定因素。」
時代恒變,人的思維方式也在不停地變化。
生活中發生的事,10%取決于思維,90%取決于我們對這些事情的反應,也就是心理效應。
人的心理會影響一個人的一生,良好的心理會產生積極影響。
人生路漫漫,愿妳我都能掌握這些心理效應,收獲事半功倍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