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淑敏說:
「愛怕沉默。其實,愛是很難描述的一種情感,需要詳盡地表達和傳遞。」
普通人的生活,都是由雞毛蒜皮組成的點點滴滴。
我們總是可以從細微末節中,找到被在乎的證據。
想要明白一個人,不用試探,他的所有的感情,聊天記錄里都能呈現。
偷偷愛著你的人,總會在臉書上留下這三種「痕跡」。
聊天總是由他結尾
史鐵生在《我與地壇》中講過一個故事:
他每天都搖著他的輪椅去地壇看書發呆,史母則總會站在他身后,目送他走遠。
一天,他落了東西在家里,中途折返回家。
發現母親還站在那里,還是那個送他走時的姿勢。
有人說,愛你的人,在分別的時候,一定是最后轉身的那個。
聊天也一樣,愛你的人,總是愿意做那個堅持到最后的人。他們的堅持,就是他們表達在乎的姿態。
聽過這樣一段話:
「如果有人在你們聊天結束的時候,愿意每次都以他的話結尾,即使只是毫無營養的表情包,甚至把說過的晚安再重復一遍。
你不要以為他啰嗦,他只是把話語中斷的失落感,主動攬到自己身上。」
那個愿意做結尾的人,愿意給你們的聊天兜底的人,才是真正在意你的人。
他舍不得提前轉身,舍不得潦草結束,寧愿自己當墊底,也要讓你知道:
有個人,一直在你身后,隨時陪伴著你。
話題總是由他開啟
我們都明白,忙碌是每個人的生活狀態,可在乎你的人,哪怕只是臉書聊天。也會透露出對你的關懷。
我也很忙,但是不想讓你等。
所以會提前報備,抑或事后解釋,不會沒有交代,沒有準話,不會來去自由,一意孤行,更不會態度散漫,毫不遷就。
從來轟轟烈烈都不是真,設身處地的才最動人。
作家石田衣良在《十六歲》里寫:
「有個能陪我聊天的人,比看電視吃飯更重要。
比如今天天氣不錯,我就能對他說,天氣不錯啊。如果天冷了,我就讓他添件衣服。」
愛人之間的聊天,往往沒有什麼目的性。
開啟一段聊天的話題,也許只是天氣好不好,中午吃了什麼,路上碰到的小貓小狗等等。
但是這些廢話背后的潛臺詞都是:我想和你一起浪費時間。
生活是平凡和繁忙的,也會讓人感到很累,但是彼此在乎的人會成為這其中很溫暖的存在。
傅首爾說:
「閑情,閑情。情,都是閑出來的。
倘若忙中還有情,大概就是真情了。」
再忙,也要擠出一點時間聯系你,再累,也要在心里騰個地方給你,停下來的時候,總會第一個想起你。
忙碌中還有感動,大概是感情最好的模樣。
愿我們都能和愛的人一起浪費時間,眼里只有彼此也不覺得膩。
打錯字也不用糾正
朱生豪寫給宋清如的情話中有這樣一句:
「我愿意舍棄一切,以想念你終此一生。
我想作詩,寫雨,寫夜的相思,寫你,寫不出。
我是宋清如至上主義者。」
在這個速食愛情的時代里,臉書是一個人的生活縮影,也像一個測謊儀,測出了誰心里有你,誰心里沒你,誰和你合拍,誰和你不合。
最舒服的聊天方式大概就是,不用想怎麼說才合適,打錯字也不用糾正,他就能明白你的意思的感覺。
只回個表情包也不用擔心冷場,話題總有辦法繼續下去。
你聊起任何話題,對方都能聊得下去,不是因為對方見多識廣,而是他對你極其感興趣。
正如武志紅老師所說:
「戀愛中最幸福的狀態就是我們都變成孩子,一想到對方,和對方聊天總是很開心。」
最后分享一段很喜歡的話:
「愛意的流失是從分享欲的減少開始的。
我當然不關心云是什麼形狀,我也不在意路邊的奶茶店開沒開門,更不覺得飯煮糊了有什麼可拍照的。
所有跟你講過的那些無意義的事情,本質上都是希望你可以參與到我的生活里來,和我保持愛意的連結。
我的日常實在是太普通了,但因為有你的存在,我覺得它們比以前有趣多了。」
電話要打給會接的人,臉書要發給會回的人。
愿你一生被悉心珍藏,愿你惦記之人每日都和你道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