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少秋大女兒自盡的消息,令無數網友為之震驚。
據港媒報道,鄭少秋現年55歲的長女鄭安儀,日前在位于美國南加州的住所自盡。因為聯系不到其母親盧慧茹,其友人只能轉而聯系鄭少秋。
有媒體向鄭少秋方求證消息時,其現任妻子官晶華以短訊方式回應,稱「我們在了解處理中」。
時年76歲的鄭少秋,出道至今已53年,代表作品眾多,「大俠」形象深入人心,直到如今仍是很多人心中的「男神」。
但情史,卻有點一言難盡。
鄭少秋有三段婚姻。
第一任妻子盧慧茹也是演員。
兩人相識相戀時,俱都還是不滿二十歲的少年男女,演藝事業也不過剛剛起步。但情到濃處的年輕人,總是多了一份沖動。
而這段婚姻的基礎,也就不怎麼牢靠。
三年時光一晃而過,已經有了一個女兒的兩個人,走到了人生的岔路口。盧慧茹帶著女兒離開了香港,鄭少秋留下來繼續發展。
未過多久,因為參與錄制《歡樂今宵》,鄭少秋與節目主持人沈殿霞相識。
沈殿霞出身優越,12歲隨家人定居香港后,便在邵氏以童星身份出道。雖然她外表并不出眾,身材也格外圓潤,但演技好、性格有趣,成為《歡樂今宵》的主持人后,更是以渾然天成的幽默感,博得「香港開心果」的美譽。
而「肥肥」這個昵稱里,更滿滿都是觀眾對她的喜愛。
沈殿霞與鄭少秋的戀情,始于她受托轉交信件。
當時的鄭少秋,正與節目中的「玉女」森森相戀。但這段愛情,卻遭到了森森母親的反對。而森森就托沈殿霞,將一封絕交信帶給鄭少秋。
收到信的鄭少秋傷心欲絕,有些自責的沈殿霞便安慰他、陪著他。當兩個人因此走到一起并官宣時,全香港為之轟動。
可卻是,一邊倒的不看好。
因為在外界看來,他們實在是不太般配。
外形上,鄭少秋長身玉立、英氣俊朗,而沈殿霞不僅比他大兩歲,外貌更是平平無奇;事業上,當時的沈殿霞比鄭少秋紅得多,兩人是妥妥的女強男弱。
而沈殿霞的圈內好友們,更是擔心她會吃虧。
這份擔心,後來成了真。
在一起數年后,沈殿霞某次離台返家,發現家中保險柜密碼被改。好不容易打開后,內里的事物于她「有如晴天霹靂」。
節目中,她沒有說自己看到了什麼,但大機率跟鄭少秋有關。
那時的鄭少秋,在拍攝《楚留香新傳之新月傳奇》時,與在劇中飾演櫻子,比他小17歲的女星官晶華擦出愛的火花。面對沈殿霞的質疑,他沒有干脆挑明斬斷這段情緣,反而在否認的同時,選擇了跟她結婚。
婚后,鄭少秋給沈殿霞下了「三年通牒」。
其時已42歲的她,「高齡」懷孕產女。但女兒鄭欣宜出生的第二年,兩個人的婚姻便劃上了句點。
提出結束這段感情的,是沈殿霞。
時隔一年后,鄭少秋與官晶華喜結連理。
在前兩段婚姻中,作為丈夫、父親都不算合格的鄭少秋,在官晶華的眼中卻幾乎是完美的。在《我的丈夫——鄭少秋》一文中,她大贊鄭少秋「守時、負責、做事認真」,是「一個很顧家的人」,還是會帶著全家去品嘗美食的「美食主義者」。
最大的缺點,就是心軟到「很難去拒絕別人的要求」。
文末時,官晶華又以「每天都沐浴在溫馨而甜蜜的日子里」,來形容總結自己作為鄭少秋妻子的感受。
這段跟沈殿霞和官晶華之間的情感糾紛,亦是鄭少秋被詬病最多的地方。兩個女人之間的關系,在媒體口中也是「勢同水火」。直到沈殿霞病重時,官晶華才首度正面回應了當年那段「三角戀」,稱「對她(肥肥)好抱歉」。
而鄭少秋的操作,也頗有點耐人琢磨。
沈殿霞在世時,他的態度是低調而軟和的。總是將責任歸咎于自己不懂得處理,對于沈殿霞始終懷著一份歉意。
當沈殿霞因病離世后,鄭少秋面對媒體時的回應成了「我對得起阿肥」。
尤其是肥肥離世前后,就更是一團亂麻似的糊涂賬,有媒體稱因為他「三度說謊」,而使得父女倆陷入冷戰。
而某次被問到,當初為什麼要跟沈殿霞結婚時,他給出的理由是滿足沈殿霞母親的心愿。
對于自己的四個女兒,鄭少秋的態度也是大不相同。
對于長女鄭安儀,鄭少秋供完其讀書后就少有聯絡,關系生疏到路上碰見都不一定認識。而父女倆最近的一次見面,距今也已經過去兩年。
次女鄭欣宜因為母親沈殿霞,以及自己也在娛樂圈發展的原因,和父親的關系屢屢出現在報道中。時而緩和,時而緊張,今年她在香港開演唱會時,鄭少秋雖然沒有到場,但送了花籃、發了短訊。
鄭欣宜表示自己感到「非常甜蜜」。
而曾經的鄭少秋,連她的生日都記不清。
相比之下,鄭少秋對待跟官晶華婚內所生的鄭詠恩、鄭詠曦姐妹倆,才是真正的慈父式呵護嬌寵。他會陪女兒坐在地板上玩積木、睡午覺。女兒成年后親密照外傳時,他也是一句「有啥大不了」。
或許正如香港才女林燕妮在《秋風秋雨迷煞人》中所說,鄭少秋的「渣」是感情中優柔寡斷,「天生便對女人殷勤」的他,是「到處留情也不自知」。
鄭少秋對待感情頗有爭議,作為演員卻堪稱滿分。過了想當明星的虛榮年齡段后,明白「越紅越容易跌下來」的他,知道唯有不斷努力,才能保持高升。
對待戲中角色,他認真揣摩,竭力做到出彩;戲外的他,也總是展示自己最好的一面,50多歲還被贊是「姿整王」,70歲時狀態好到讓人大跌眼鏡。
所以,除了感情爭議,有作品,又有職業態度,才是鄭少秋一紅多年、長青不敗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