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絳先生說:
「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后才發現, 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
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系。」
是啊,世界是自己的,和他人毫無關係。
世間庸庸碌碌,不若拈花一笑。
放下欲/望,看淡得失
「物物般般都放下,熟境自然休。」
真是處世真言。的確,只有適當放下,才能體會到恬淡的心境;想要的東西太多,終將都會成為我們人生的負擔。
就像有人去沙漠尋寶,寶藏還沒有找到,身上的食物和水卻已用盡。瀕死之際,他祈禱神靈救助。
神真的出現,問他想要什麼?那人急忙回答:「食物和水,哪怕只是很少的一點!」
神滿足了他,給了他很多食物和水。
有了充足的食物和水,他繼續深入沙漠。終于找到寶藏,拼命裝滿身上所有的口袋。
食物和水越來越少,由于體力不支,他不得不一路走,一路扔掉財寶。最后,兩手空空的他,躺在地上,再次等待死亡。
神再次出現,問他:「現在,你要什麼東西?」他無力的答:「食物和水……」
人總是這樣,在滿足一個欲/望的同時,又產生新的欲/望。而欲/望則是無底的深壑,永遠沒辦法真正滿足。
在欲/望的捆綁、驅使下,人很容易迷失心智,變得貪婪而盲目。失去健康、失去自由,甚至賠上自己的生命。
故而,學會節制和放下欲/望,看淡得失,才有可能獲得心靈的安然與和平。找到最真切的幸福。
看淡愛恨,放下執著
蘇軾說:「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經過人生的萬程山水,再回首看,那些風雨,已不值一提。超越了風雨,心中便無陰晴。
人間世,原本就是苦辣酸甜、滋味繁多。誰執著一事一味,誰就輸了!
禪故事說:雨天,幾個小商販,各自都沒生意。到了中午,他們感到饑餓,都開始吃自己賣的東西。
賣楊梅的吃得牙酸;賣辣香干的吃得嘴麻;賣餅的吃得干渴至極;賣西瓜的吃得肚脹。
后來得到小和尚啟發,相互交換了食物,才都享受到美味。
真實的生活就是如此,該有多種滋味。長期品味一種,終究都會厭倦。
生而為人,還有感情,最難放下。
為情癡、為情困、為情怨懟、為情恨,直到迷失自我、面目可憎都不肯罷手。
楊絳說: 「情分被消耗殆盡,緣分便走到了終點,把錯歸咎于自己,并且禮貌地退場。把自己還給自己,把別人還給別人,讓花成花,讓樹成樹,從此山水一程。」
其實,每一場遇見,都是你生命中的渡船,過了這個河,就要學會棄船登岸。
酸甜苦辣,是生活的真味;悲歡離合,是生命里的風景。
不執著于愛恨,才能有智慧發現更多美好。
人生,最要緊的,是看淡愛恨,放下執著。
學會接納百味,然后,一往無前!
堅守本心,方得從容
佛說:「但行善,莫問前程。」
是要我們做好當下的自己,其他的多想無益。
東晉謝安,出身名門、豁達穩重,他在東晉最混亂的時期,放棄隱居,出仕做宰相,維護皇權。
權臣桓溫,有不臣之心。
謝安受太后命,設宴迎接。
同行的王坦之,見溫桓賬下皆是重兵,嚇得笏板都拿倒了。
謝安卻從容淡定入席,向桓溫說:「公哪里用得著在墻壁后安排士兵呢,有道諸侯的士兵該用來抵御外敵。」
桓溫見謝安沉著、冷靜、義正言辭,不敢輕舉妄動,就放棄了誅害計劃。
謝安的從容,正是能夠堅守本心,早想好了結局,所以萬事從容。
紅塵路遠,有明月清風,更有煙雨迷蒙!
堅守本心,才能做到處變不驚、臨危不亂。
不亂于心,不困于境。
向內看,找到內心深處的恬淡。
繁華萬千、紛擾無限,我自巋然不動、笑談古今。
▽
《菜根譚》有言:「濃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
真正最美的滋味,是人間清歡。
生命無常、人生多變。
天無常晴,人無常歡,唯有向心深處,尋得一份自在安然。
為了自己,學著舍棄一些人、一些事、一些誘惑。
這樣,在靈魂里種下的,才是陽光與鮮花。
成熟了,就要學會看淡。
不回頭,不執著恩怨;縱有三千事,不過一笑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