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絳:用生活所感去讀書,用讀書所感去生活

2022/12/19 檢舉 我要評論

再次讀楊絳先生的這段話,感觸頗多,楊絳先生有言:「年輕的時候,以為不讀書不足以了解人生,直到后來才發現,如果不了解人生,是讀不懂書的。讀書的意義大概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讀書,用讀書所感去生活吧。

說得真好,是啊不了解人生,讀不懂書,初讀不知書中意,再讀已是書中人。

楊絳父親曾問楊絳:「你三日不讀書如何?」

楊絳說:「那很不好。」

楊絳父親又問:「那你一周不讀書呢?」

楊絳說:「那就白活了。」

可見他倆都是愛讀書之人,楊絳父親在楊絳小的時候,經常把一些詩詞歌賦放到楊絳的書桌上,過一些時間,如果楊絳沒有讀,他便直接拿走。

他用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讓楊絳學會了讀書要抓緊時間,否則他會拿走。

校園讀的是有字書,出了社會讀的是本無字書。如果不去先讀有字書,就理解不了無字的書;但許多無字書,都是在磕磕碰碰中讀懂,給人印象夠深刻。

我們用眼睛看到的是有字之書,而所親身接觸的是「無字之書」。

一本「無字之書」人生,可以把你在世間的一切,都囊括在其間。

都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讀書和識字一樣,先是量的積累,再是潛意識的理解,然后才是深層次的參悟,最后便是忘書。

當然,這里的忘書是指有選擇性、自主性地接受書里的知識與內容,畢竟盡信書不如無書。

讀書只能認知事物表現,卻不能洞察事物本質,所以我們要多看偉人的經典自傳,寫的內容更深刻,更客觀,文字都是經過提煉深化成的,也是經過浩瀚人生所見所思。

讀書思考,它是求知,但這種思考是沒有深度,經不起邏輯推理。

而閱歷是對求知的印證,因為實踐是檢驗真理唯一標準。這也是為什麼那多人關注高曉松這樣高級文化知識分子,因為愛玩更富于另眼看世界。

其實,讀書的意義是為了讀懂自己,讀懂了自己,也就懂了別人,生活和讀書猶如人生的兩條腿。

人生是一本書,也是一種修行,在生活中學習,學習中讀書,沒有經歷人生,怎能讀懂書,當你書讀多了,生活感悟多了,社會閱歷多了,能夠讓人心胸豁達,去見識更大更燦爛的世界!

曹雪芹曾說:「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用心感受生活,用心感受人生。

所有的出口成章,都是厚積薄發;

所有的從容淡定,都是世事磨礪;

所有的游刃有余,都是千錘百煉。

每個優秀的人,都有一段至暗的時光,越是昏暗,火焰燃燒的光芒才越耀眼,愿這一程,靜待花開終有時,守得云開見月明。

林語堂先生說:「讀書,開茅塞,除鄙見,得新知,增學問,廣識見,養性靈。」

好讀書,有書讀,實是人生之一大幸事,難免在人的心上,落下時光的塵埃。

好書一本,清茶一盞,閑靜一隅,目光所及,會心一笑,如一尾浮塵,輕輕拭去靈台上的塵埃,似一汪甘泉,緩緩注入久旱的心田。

我們總要培養一些愛好,來支撐生活的疲憊和瑣碎,哪怕是隨拍路邊的花草,讀讀喜歡的書,都能讓生活充滿期待和快樂,用生活治愈生活。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