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無非「斷舍離」】楊絳:90%的人,敗在太多
柳宗元曾寫過一篇意味深長的《蝜蝂(fùbǎn)傳》。
蝜蝂是一種善于背東西的小蟲。它在爬行時,會將所有遇到的東西,放在自己背上。
即便不堪重負,它也不愿卸下,以至于最終被重物壓垮,慘丟性命。
小蟲如此,人亦如是。
人生海海,99%的人敗在了「太多」!
說得太多,招惹是非
老子曰:「勿多言,多言多敗。」
管不住自己嘴巴的人,往往容易招惹禍事,有時候,還會因此釀成大錯。
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唐伯虎就是如此:因為一句狂言,毀了自己一生。
28歲那年,唐伯虎進京參加科舉。試后,他在酒桌當眾夸口:「本科狀元非我莫屬。」
揭榜之日,唐伯虎果然高中。有心之人便猜測,唐伯虎和考官勾連,并將此事上奏給皇帝。
這件事鬧得沸沸揚揚。雖然最終并無實證,但唐伯虎依然被罰終生禁試。
妄言如同狂風,雖然說時酣暢淋漓,但席卷而過之后,也會帶來滿目瘡痍。
所以,最好的做法,就是適時閉嘴,學會沉默。這樣,才不會讓彼此被語言所傷。
海明威說:
「我們花了兩年學會說話,卻要花上六十年來學會閉嘴,大多數時候,我們說得越多,彼此的距離卻越遠,矛盾也越多。」
成年人的世界中,「會閉嘴」永遠比「會說話」更有價值。
只有保持分寸,謹言慎行,才能成全彼此的體面,成就更好的人生。
想得太多,徒增負累
生活中,我們總是憂心忡忡,害怕找不到好工作,擔心遇不到好伴侶,憂慮過不上好生活。
想得太多,徒增負累,在無盡的焦慮中,蹉跎歲月,郁郁寡歡。
楊絳先生曾說:「你的問題,是書讀得太少,而想得太多。」
作家韓寒在《長安亂》中這樣寫道:「有些事不能多想,想多了,你便信了。」
如果雜念太多,很容易擾亂思緒,打亂當下的節奏,有時甚至失去方寸。
人生就像賽場,想的太多,無形中就被銬上了枷鎖。
老話說:「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心大一點,少想一些,才能活得輕松,過得自在。
專注在當下,也許日子過著過著就會有答案,走著走著就會有溫柔的驚喜。
要得太多,失去更多
有一個天使的翅膀被偷走了,她哪里都去不了,站在村口無助地哭泣。
牧羊人看見后,帶她回了家,給她準備了可口的食物和暖和的衣服,并對天使說:
「如果你沒別的事做,就留下和我一起放羊吧。」
天使留了下來,每天梳理一些羊毛,很快她就織好了一對翅膀,可以回天堂了。
臨行前,她問牧羊人:「你有什麼愿望嗎?作為答謝,我將滿足你。」
牧羊人說:「那就給我增加100只羊吧。」
他得償所愿,可他發現,羊太多反而成了他的負累,他甚至沒有時間躺下來曬曬太陽了。
于是他請求天使把羊收回,改換成一間大房子。天使再一次滿足了他。
牧羊人住進了大房子,可他又一次發現,打掃起來真的很麻煩,他似乎被困在了大大的房子里。
他只好再一次請求天使,把大房子換成一匹馬吧。
可當他如愿以償地騎在馬上,他卻不知該去往何方。
天使問他:「那你還有什麼愿望嗎?」
牧羊人說:「沒有了。」
天使又問:「人間還有很多金銀名利,你確定都不要了嗎?」
牧羊人回答:「其實這些東西我并不需要很多,當我擁有了太多,反而變成了一種負累,所以,我都不要了。」
最終,他把馬也交還給了天使,重新做回了那個快樂安逸又善良的牧羊人。
天使離開前,對他說:「你已經有了最難得的無價之寶,那就是知足。」
《菜根譚》里說:「都來眼前事,知足者仙境,不知足者凡境。」
知足天地寬,貪得宇宙隘,學會感恩,懂得知足,才能心胸開闊,怡然自得。
楊絳先生說:
「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后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系。」
人到中年,放下欲/望,回歸本心,活得輕松自在。
不多說,才能免去無謂的煩惱,靜默生長。
不多想,才能掙脫瑣事的纏繞,活出自己。
不多要,才能擺脫欲望的擺布,知足常樂。
愿你我都能扔掉多余的負累,簡化自己的生活,在漫漫長路上,感受人生的無限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