顛覆認知的真相:窮人越來越窮的根源,有時是太過于「勤奮」
前段時間網上有一句很火的段子說: 只要我努力上班,老板就能過上他想要的生活。
我想這就是大多數打工人內心最真實的想法,其中充滿著無奈與辛酸。
在中國這個制造業大國,越來越多的廠家需要勞動力。所以,我們隨處可見招聘信息,福利薪資待遇都很好,可是工作性質就沒那麼好了。
每天需要工作十幾個小時,只做單調、重復的工作。晚上下了班,洗漱完已是深夜,躺下就能睡著,接著,明天又是重復的一天。
這樣忙忙碌碌幾十年,依舊還是處于貧窮的邊緣。 為什麼越忙反而越窮,我想大家心里多少有些答案了。
俗話說: 「一個人能夠看多遠,那麼這個人就可以到多遠。」
一個人的認知可以決定這個人的一生的高度。很多的窮人往往沒日沒命地工作,十分勤奮,可是,他們卻越來越窮,原因在于什麼呢?他們卻缺乏了認知。
有一句話說: 「一個人永遠賺不到他認知能力以外的錢。」富人之所以賺錢,都是賺別人認知以外的錢。他們看事情能更加全面、長遠、深刻。
就像馬云,他能在互聯網并不普及的時候,看到網絡電商的無限可能,于是他創建了阿里巴巴,服務于全球。
我大學的時候有個朋友,他家是農村的,可是剛畢業就在四線城市買了一套房。現在想起來我都還佩服他。
他的思維異于常人,目光長遠,而且看準了的事情馬上就去行動。比如,他在我們大學開學前,用貸款的四年學費,在學校附近租了一個門面,為期四年。后來,開學時,他又轉手高價租給了別人,從中賺了一筆差價。與此同時,他自己在寒暑假打工賺錢,還了學費貸款。
在大學這四年中,他賺得了好幾萬。最后,他用自己賺得的錢和從銀行貸的款,買了房子,我想這就是思維認知吧!
在生活中,窮人無論多忙,也只是用勞動力賺取薪資,但現實是殘酷的: 通過勞動力來換取的薪酬往往都是很低的,或者是對身體健康有危害的。
而如果窮人能夠想到,還可以通過靠自己的腦力,知識產權,人力資源等方面去獲取錢財,也就不會一直貧困了。
我在外地工作這麼幾年,我有一個感悟:在一線城市的人,他們很早的時候就接觸到了理財、物聯網、大數據等。所以,他們閑聊談論的是加不加倉、顯卡什麼時候跌價、國家新出台的政策。
這與在家里只會談別人八卦的人相比,思維境界不知上升了多少倍,可見在一線城市和四線城市生活的人,資源真的是差別很大。
我說這個是想告訴大家, 窮人就像四線城市,資源太少了。在現實社會中由于資源有限,富人的優勢就是已經壟斷了資源。
窮人只能通過打工或創業來掙錢,窮人辛勤勞苦一輩子好不容易掙的錢,最后會被富人用更高明的商業規則收割走了,誰讓這些規則是富人制定的呢。
曾經有一部紀錄片,節目中,一名富人親身體驗了銷售員的生活,他被收走錢包、手機等隨身用品。在工作之前,他肯定地說自己一定能銷售很多單。可當他真正在工作當中,才發現一切并不是那麼容易。
因為沒有手機,他不能去聯系他認識的人,沒了人脈這一資源。沒有錢包,他沒了金錢這一資源,只用自己一張嘴,一雙腳,真的很難賣出商品。等工作幾天之后,他的自信心已經全部磨滅,他只想快點結束當前的一切。
從這個故事可見, 即使你再怎麼「勤奮」,如果沒了資源,丟了資源,一樣離成功很遠。有時候成功真的需要一些運氣、機遇、資源等等。
在生活中,忙碌勤奮的窮人很難實現財富自由,其中一點就是資源太少了。如果一個人他有能力,但他卻沒有展示的平台,那麼只能被埋沒,最后,他只能將熱情磨滅。
如果一個人他有想法,卻沒人可以投資他,空有一腔熱血也無濟于事。所以, 窮人即使再勤勞,沒有資源也會越忙越窮。
以上兩點就是為什麼窮人越忙越窮的原因。在生活中,我們一定不要放棄改變現狀,勇于嘗試,多去新的環境開闊一下眼界。一定要騰出時間通過學習來提升自己的價值,讓自己的工作性質變得更好,而不是越忙反而越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