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座大型商場里,有一個看起來年紀只有 十五六歲的女孩站在人群中,指揮著身后的「保鏢」幫 她搬運她剛剛購得的一大堆「戰利品」,當然,這些「戰利品」都是 昂貴的包包和化妝品。
購物時從不關心商品的價格,只要是她喜歡的東西,她就毫不猶豫地去 購買。
她身邊的人只負責拎東西,其他的一概不管。
這位女孩就是被冠以 東北第一「巨嬰」的劉思琦。
難以想象,她在 十六歲時還需要別人喂飯, 每天的花銷都超過一萬元。
她性格暴躁,時常發脾氣,而這一切,都是因為她的家長給了她無限的 溺愛。
2001年,劉思琦出生了。
她的父母是成功的商人,因此劉思琦從出生起,就含著金湯匙,她想要的東西,父母都會送到她的面前。
劉思琦的父母對她的溺愛,超出了周圍人的想象,她從小就是十指不沾陽春水,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比封建時期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千金小姐還要嬌貴。
十幾年如一日,劉思琦的母親會親自幫她穿衣,梳頭,而劉思琦則呈現出孩子般的依賴,讓他人為她操持一切。
十幾歲的劉思琦,甚至連襪子都不會穿。而她的母親則表示,不想讓女兒受苦,自己可以幫她搞定一切。
除了雇傭家政阿姨外,她的家人也全都扮演起她的「貼身保姆」。
姑姑和小姨負責照顧她的日常生活需求,而 叔叔和舅舅則充當她的保安和司機。
還有數名保姆阿姨,負責家務和烹飪。這怎麼看,都是大戶人家的標配!
可以說,劉思琦得到了 周到細致的照料和充滿關懷的呵護。
她無需自己操心打點衣物,總有人為她挑選合適的服飾;
吃飯時也不需要她自己動手,總有人細心地喂著她。
奢侈享樂成了她日常生活的重心,逛街購物、美食享受、玩樂娛樂成了她主要的活動。
但一旦習慣了親朋好友的寵愛,她會越發適應這種有人替她打點好一切的生活,這樣,真的好嗎?
可想而知,這樣的環境會造就劉思琦與眾不同的性格,她注定成不了家長心中所期望的乖巧有禮的大家閨秀。
即便是長大后的她,依然過著毫無目標、自命不凡的生活。性格也越發囂張跋扈、傲慢無禮,根本不懂得尊重他人的辛勤勞動和付出。
對于她的一切,她的父母則表示,女兒還年幼,未來就會明白的,可這個女兒已經被他們養廢了,他們還渾然不知。
有一天,劉思琦突然產生了一個奇怪的想法,她想換個髮型。
于是她的媽媽立刻聯系了當地最好的理發店,希望滿足女兒的要求。
但劉思琦卻表示,她想去離家三百多公里遠的大連的一家髮型工作室。母親一頭霧水地問道:「為什麼非要去大連呢?那麼遠。」
女兒理直氣壯地回答:「 因為很多明星都去過那里,那里的價格也很高,肯定有做得很好的髮型師,而且他們還很帥。所以我一定要去那里。」
母親聽完女兒的回答,感到非常無語,但最終還是遂了女兒的愿。
劉思琦從未真正涉足過普通人的生活,因此她認為,賺錢是一件十分簡單的事情,而這一切,都源于一次逛街。
「手機殼!2元一個,統統2元!」
劉思琦站在繁華的商業街上,充滿激情地大聲喊著,吸引著來來往往的行人們的目光。
她身旁的一名男子也盡力配合,一邊幫忙招呼客人,一邊向路過的人群充滿自信地展示著手中的手機殼。
街邊的豪車引擎蓋上堆滿了五顏六色的手機殼,讓人眼花繚亂。
然而,很快劉思琦發現,賣東西并沒有她想象中的那麼輕松。
盡管她擺攤已經過去幾個小時,卻只賣出了一個手機殼。面對如此低迷的銷售額,她開始有些心灰意冷。
她意識到這個市場競爭激烈,客人們對于手機殼的需求并不像她所想象的那樣高漲。
看著滯銷的手機殼堆積如山,劉思琦決定采取一種激進的策略——以每個手機殼只要兩塊錢的價格甩賣出去。
她認為這樣做可以吸引更多的顧客,讓她能夠快速脫手,回本賺錢。
然而,事與愿違, 她賣完了所有的手機殼,虧損了500多塊錢。
眼看著劉思琦一天天長大, 但行為還是如往常一樣幼稚,她的父母終于醒悟過來,決心要改正孩子的不良習氣。
于是父母決定將劉思琦送去《變形記》。
然而要說服劉思琦參加《變形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這是一個問題。
作為一檔改造節目,變形記以 艱苦的條件和惡劣的環境為特色,劉思琦錦衣玉食,肯定受不了這樣的生活。
為了讓劉思琦同意,她的媽媽靈機一動,想出了一個辦法。
她撒了一個小小的謊,告訴劉思琦說這是一個 關于讓她上電視成為大明星的機會。
果不其然,劉思琦答應了,興沖沖地參加了節目。
此刻,劉思琦還沉浸在幻想中,幻想著自己即將開始的冒險之旅以及之后眾人追捧,光鮮亮麗的生活。
毫無疑問,她滿懷期待地踏進了自己的變形生活。
劉思琦的父母一直在后面叮囑著女兒,囑咐她遇到問題要及時與他們打電話。
盡管內心擔憂,但劉思琦的父母知道, 他們必須讓她經歷這段旅程。
這是一次無奈的決定,但他們愿意為了女兒的未來而冒險,即便心痛,也只能無可奈何地做出這個決定。
提著 三個行李箱的劉思琦沿著彎彎曲曲的小路前行,感到不耐煩和疲憊。
她之前習慣了父母為她安排一切,現在卻要獨自提著沉重的行李箱走在山路上,無法免俗地感到委屈。
然而,這段路必須由她自己親自走完,沒有人可以代替她。
走了一半的路程,劉思琦的內心憤怒終于爆發出來。
她情緒激動地將三個行李箱扔在路邊,放下包袱繼續前行。
此時,她已經不在乎那些行李箱了,不管里面裝的是什麼東西,都一并丟在了路邊。
最終,劉思琦走過了山路,來到了農村的家庭所在地。
然而,她并沒有遇到預想中的熱烈回應或迎接。
之前的幻想和期待都破滅了, 她眼前的景象是一個簡陋的房子,她要開始在這里生活了。
她意識到生活在這里并不是游山玩水般的輕松,住所的條件也沒有她想象中的舒適和愜意。她要在這個地方體驗生活的艱辛和不易。
于是她立馬對節目組要求回家,但是不管她如何大喊大叫,如何打擾別人,始終都沒有一個人理她。
甚至她打電話去哀求父母的時候,她爸爸也是放下狠話: 如果她敢回家,那他就會停掉她所有的銀行卡。
為此,劉思琦一直坐在自己破舊不堪的小床上,一直盯著某處發呆。
直到晚上,節目組給他們幾個孩子安排的「父母」才遲遲歸家。假父母看到這幾個孩子內心是非常高興的,意識到他們都還沒有吃飯的時候,「爸爸媽媽」立馬給他們做了飯菜。
饒是再有脾氣的劉思琦,在聞到飯菜的香味時也忍不住咽了咽口水,況且一整天都沒有吃東西。
盡管這些飯菜沒有家里的山珍海味那麼多樣,甚至有點粗糙,餓了一天的劉思琦也還是吃的非常香。
經過幾天后,劉思琦意識到反抗根本沒有用,在這里她不像在家里的大小姐,她就逐漸的接受了命運。
"爸爸媽媽"每天都早出晚歸,疲憊地回到家,還要為他們三個孩子準備飯菜,這樣的辛勞和付出讓孩子們深刻地記在心里。
隨著日子一天天過去,孩子們開始意識到這種家庭生活的 不可持續性。
他們感受到自己對"爸爸媽媽"的虧欠,明白這樣下去不是長久之計。
他們決定回報"爸爸媽媽",開始尋找機會。在節目組的幫助下,他們找到了一份 在工地上鋪泥地的工作。
于是,三個孩子去了工地,開始努力工作。他們辛勤勞動了一整天, 掙得了150元錢,每個人分得了 50元。
這些錢對孩子們來說或許只是一個微不足道的數字,但是他們深深感受到了這背后的含義。這些錢代表著他們憑借自己的汗水和努力所得。
當他們拿到這些錢的那一刻,他們立刻決定用它來買一雙鞋,作為回報給"爸爸媽媽"的禮物。
這雙鞋不僅僅是個物質的回報,更重要的是孩子們想要表達出對"爸爸媽媽"的感激和愛意。
回到城里后, 劉思琦開始有了巨大的變化,她決定改變自己的生活態度。
她不再依賴父母來照顧自己飲食,主動地承擔起一些責任。
她開始獨立思考和行動,逐漸成長為一個獨立自主的人。
在這個過程中,劉思琦發現自己對服裝設計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她深深地被這個領域吸引,向父母提出了去法國留學的請求。
學成歸國后,劉思琦充滿了信心和決心。
她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創立了自己的品牌。 從一個「巨嬰」變成了現在能夠獨立自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