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識楊絳先生,知道她是錢鍾書先生的妻子,抱著先生的作品一讀再讀,卻發現了先生的平淡卻優美的細致的人生情思,她的文筆讓丈夫贊嘆。
(一)從小熱愛文學
楊絳作為家里最小的女兒,父母很是疼愛她,在她的教育問題上也費心思。父親在讀書的時候,總是把楊絳留在身邊。在古典文化的熏陶下,她熱愛詩歌,喜愛文學。
她喜愛詞章學,總是喜歡纏著父親問一些問題。父親并不經常回答,而是鼓勵楊絳在書本中自己探尋答案,日積月累,她發現問題,探究問題的能力越來越強。
在楊絳大學畢業后,有機會出國留學見識更為廣闊的天地。但是她不為所動,那一年,她考上了清華大學文學系研究生,那是清華大學第一年開始招收女學生。
家人很早就知道楊絳聰穎過人,廣泛的閱讀,為她積累了扎實的基礎。當她真的考上清華大學的時候,大家都忍不住喜極而泣。
她是南方人,前往北京上學,不免有些忐忑。在新的地方開始一段新的學習生活。對于家鄉的思念,使她一兩個月就要回家一次。
在學校里,圖書館藏書更加豐富,她不知疲倦的待在圖書館,讀完一本有一本的書籍。才華橫溢的她,即使在人才如云的而清華大學依舊耀眼。
(二)在清華校園遇到知心愛人
楊絳考上清華大學以后,遇到了人生中最重要的愛人。她回憶起第一次見到錢鍾書先生的樣子,他穿著一身青色布料的大褂,腳上一雙毛布的鞋子,眼睛上的一配眼鏡更是襯托出他的儒雅溫和。
楊絳把那時候丈夫的樣子一直記在心底,少年的戀情不知道什麼時候萌芽,只記得那天陽光很好,那個下午他們的聊天很愉快。
錢鍾書對眼前的女子很是驚訝,雖然知道清華的學生一定非同一般,但是楊絳的通達聰穎,外貌的端莊秀麗,也讓他怦然心動。
兩個人都是書香世家,雙方父母也很滿意。他們的緣分早在八歲那年,就埋下了伏筆,雙方父母曾在小時候一起做客,可惜兩個人長大后反倒淡忘了。
婚后的生活,這個溫馨的小家琴瑟和鳴,飄散著淡雅的書香。兩個人經常在家里舉行閱讀比賽,比賽誰的閱讀量更多。
每次遇到好看的書和句子,兩個人立刻興奮地分享給對方,交流自己的閱讀心得。在錢鍾書創作作品的時候,楊絳也沒有空閑著,她在忙著為劇院寫劇本。
這是她第一次開始創作劇本,一經上映,立刻贏得廣泛歡迎,甚至和導演簽訂了長期合作的協議。丈夫也時常被她的劇本吸引的手不釋卷,一讀再讀,嘆為觀止。
(三)不幸去世,熱度不減
楊絳不僅僅善于創作跌宕起伏的劇本,日常也喜愛書寫平凡的生活瑣事,在她的散文中,讀起來不會讓人覺得索然無味,反倒有些文章錘煉后的明凈通透。
楊絳后來跟隨丈夫留學期間,英文能力也在不斷提升,翻譯的《堂吉訶德》成為當時最熱門的書籍,語言的幽默風趣,結合英國的社會風俗,讓這部作品重新煥發活力。
楊絳作品的爆紅,使她的稱呼不再是錢鍾書先生的夫人,而是丈夫可以并肩而立。世間的安排總是不合人意的,恩愛的夫妻無法攜手共一生。
兩個人的身體都不太好,病痛一日一日的折磨,丈夫率先離開了她。楊絳幾乎痛不欲生,她還沒從白發人送黑發人的悲傷中走出來,怎麼就只剩下自己一個人了。
失去丈夫和女兒的陪伴,楊絳是孤獨的。全世界都在等待她精神崩潰,然后發新聞報道她。但是,她是平靜的、無聲的處理著家人的后事。
在丈夫去世的病床前,楊絳還在喃喃自語,我怎麼可以倒下,還有一堆事情我需要處理完。我還需要把丈夫的心血整理出來,不能讓丈夫放心不下。
百歲老人依舊筆耕不輟,一點一點把夫妻兩人的作品做了批注,重新整理出版。楊絳創作回憶錄,把她和家人的生活情景講給世人聽。
在楊絳去世后,她的作品再次暢銷海內外。她的質樸本真,她的淡雅恬靜,對于生活的熱愛,對于家庭深深眷戀,都通過筆尖下的文字,感動了每一位讀者。
楊絳已經成為一種文化符號的象征,中國式文人的堅毅頑強、胸懷容納四方,守住本心,方得真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