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一生中至少要有兩次沖動,一次為說走就走的旅行,一次為奮不顧身的愛情。
三毛的一生就完成了這兩件很多人的夢想,她一生踏遍千山萬水,她與荷西的愛情在撒哈拉開出了全世界最美的花。
很多人喜歡三毛,正是因為她做了很多我們想做卻沒做成的事情,她是真正按照自己的意愿過生活的人生行者。
盡管三毛一生短暫,她卻活出了別人的好幾輩子。盡管她一生歷經波折,但她的一生總的來說是幸福的,她的這種幸福來自靈魂和身體上的自由。
如果說三毛的一生是一朵美麗的花朵,那麼她的流浪、愛情、親情、衣食住行等便是一個個獨立的花瓣,一舉一動都綻放著自由的光芒。程碧在寫《三毛傳:你松開手,我便落入茫茫的宇宙》這本書時,就是采用了花瓣式的寫法,她讓我們隨手一翻,就能無障礙地探尋到三毛的人生的內核。
下面,讓我們跟隨作者一起走進三毛自由而精彩的世界。
01
愛情: 遇見對的人什麼都對了
三毛與荷西第一次見面是在西班牙馬德里,那時候24歲的三毛是大學三年級的學生,18歲的荷西是高中三年級的學生,他們第一眼就在彼此心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此后荷西經常去找三毛一起玩,兩人在一起度過了一段美好的時光。直到荷西忍不住向三毛表白,這美好的時光才暫停了。
兩人不同國籍,不同年齡,荷西還比三毛小好幾歲,喜歡自由的三毛也暫時不想開始一段未知的戀情。
三毛狠心拒絕了荷西,荷西也再沒來找過她,三毛一個人自由自在地度過了此后六年的時間。
六年的時間很長,長到三毛經歷了各種各樣的愛情; 六年的時間也很短,短到一轉身還能看到當初那個愛慕自己的少年。
在這六年的時間里,三毛身邊的男朋友換了一個又一個,當她好不容易下定決心跟一個畫家結婚時對方卻因心臟病去世了。在愛情中屢次受挫的三毛覺得自己的心都要碎了。
然而,六年之后,荷西服完兵役就想盡辦法找到三毛,讓她接受自己,給三毛呵護。
每個人身邊都會有一個看不見的守護神,而荷西就像三毛的守護神,用自己熾熱的愛將三毛拉到了幸福的道路上。
喜歡大海的荷西當時制定了一個非常精彩的航海計劃,三毛卻計劃著去向往的撒哈拉沙漠。
荷西想要三毛永遠在自己身邊,所以他放棄大海,自己去撒哈拉沙漠安頓好以后才叫三毛過去。
三毛看到荷西愿意陪著她到撒哈拉受苦,她內心已經決定要跟著荷西一輩子流浪下去了。
撒哈拉的生活條件很艱苦,但三毛在荷西的愛里過得浪漫而幸福。
在沙漠要布置房子時,三毛花大價錢跟當地的老人買了一些石刻,鄰居都笑她這些東西不值錢,只有荷西支持并掏錢叫她多買幾個回家。
三毛喜歡化石和貝殼,荷西就帶她去沙漠深處去探險。有一次荷西陷入泥沼澤,三毛差點遭人羞辱,可當兩人脫險后,竟然還都笑著對彼此說下次還要去撿化石。
這些比吃飯還要重要的事情,只有荷西才會懂。 她在荷西的愛里過得恣意又幸福。 而這樣的幸福在荷西因潛水意外身亡后停止了。
遇見對的人,做什麼都是幸福的。可失去那個對的人,做什麼都提不起興致了。三毛只有在荷西的溫暖的愛里,才活得那麼肆意自由。
02
追夢人: 她走過的路有一生那麼長
盡管生活中有很多人總嚷嚷著要去遠方過詩意的生活,但往往會被現實所束縛。
三毛幸運地按照自己的意愿過想要的生活,她的倔強和勇敢讓她可以擺脫大部分人的生活軌跡。
她一生走過五十多個國家,只有撒哈拉、西班牙是她活得最自在最幸福的地方。
三毛與撒哈拉的緣分是她無意間在美國《國家地理》雜志上看到關于撒哈拉沙漠的介紹,感應到前世的鄉愁,從此念念不忘。
在1973年,三毛來到了西屬撒哈拉的阿雍。在沙漠里,白天很熱,晚上會變冷,不僅缺水缺糧,還缺各種生活用品,生活條件很艱苦。
當三毛適應沙漠的生活以后,撒哈拉也給了她很多的驚喜和前所未有的體驗。
她在沙漠深處看到大風吹起漫天的黃沙染成一片猙獰的血色,看到夜晚的時候漫天的星光。
她也曾跟著一對西班牙夫婦去沙漠中兜風途中看到了海市蜃樓。她還跟房東的兒子去沙漠深處看外星人。
在撒哈拉有非常壯觀的自然景象,也有非常真實樂觀的居民。
撒哈拉威女人們對三毛的生活充滿好奇,經常跟她借東西,盡管有時候氣得三毛忍不住跟對方爭論一番。這是當地人很真實的一面,有點愛小便宜,但不記仇,不抱怨,他們是非常快樂的民族。
三毛在撒哈拉的生活因為這些鄰居而變得更加豐富多彩了。
撒哈拉是三毛身體上受苦最多的地方,卻也是她內心最豐盈的地方。 這是她夢想的入口,也是她一生也走不出的鄉愁。
撒哈拉是三毛的前世,那西班牙則算是三毛的另一個故鄉。
三毛一生走過很多的國家,只有西班牙是她離開又不斷回去的地方。
三毛19歲開始到西班牙開始她全新的生活。三毛愛這個城市的隨意自由,喜歡西班牙人的性格和做事方式,他們友善也懂得變通。更重要的是她一生的摯愛荷西也是西班牙人。
不過,自荷西去世以后,西班牙和撒哈拉都一樣,成為她再也回不去的地方。
三毛走過撒哈拉和西班牙這兩個地方,盡管時間并不算最長,卻是三毛活得最燦爛的地方。
03
生活趣味,是一種自由的生活藝術 三毛的一生是自由浪漫的一生,她的愛情、她的旅行、她的生活方式等,像一個個小標簽貼在了她的身上,讓我們看到一個更加立體的自由的「三毛」。
三毛熱愛自由、不喜歡被束縛的性情一部分通過她的穿著表現了出來。
為了方便走動,三毛喜歡穿寬松的衣服,喜歡穿一些棉麻布料的衣服,裙子不能太短,下擺一定要寬一些讓她走路方便一些。
波西米亞風的衣服是三毛的最愛,因為這個風格源于游蕩、流浪為生活方式的吉普賽人的穿衣風格,而三毛也喜歡游蕩和流浪。
三毛的穿衣表達了她的生活態度,在她的文字中做飯也是充滿了歡樂。
荷西吃過不少三毛親手做的中國菜,其中有「雞湯煮粉絲」「螞蟻上樹」「粉絲盒子餅」。三毛看荷西對中國菜一竅不通,便起了捉弄之心。
她告訴荷西,雞湯煮粉絲那道菜是「春雨」,春天的雨在山上被凍住了然后拿來吃。「螞蟻上樹」是油炸的粉絲,她竟然告訴荷西那是釣魚用的線。「粉絲盒子餅」是用肉包住剪得很短的粉絲,荷西以為自己吃到了魚翅。
荷西激動地對三毛說「以后這種很貴的魚翅,叫媽媽不要買了。」三毛聽到以后笑得前仰后翻,樂得不行。
一個人只有擁有最好的狀態,才會有煮飯的心情,才愿意花時間在吃的東西上。
我們不僅可以從三毛的「衣食」看到三毛自由浪漫的性格,也可以從她的「住行」看出她喜歡灑脫的生活。
三毛與荷西都是天性喜歡自由浪漫的人,他們在撒哈拉和大加納利島的房子都是自己親自布置的,并沒有被當地的裝修風格影響,只布置成自己最喜歡的樣子。
三毛不管在哪個地方居住,也都要有一輛屬于自己的車子。
剛到撒哈拉沙漠的時候,三毛夫妻倆的經濟比較拮據,但還是攢錢買了一輛車。后來他們到了大加納利島,還有三毛自己回到台北都買了車。
在三毛眼中,車是自由的象征,似乎一個油門踩下去,便可以到達想去的地方。
一個人生活的方式,往往更能體現一個人的性格特質。三毛的自由、灑脫自然就這樣體現在她的衣食住行上了。
寫在最后
張頤武曾說:「三毛的成就主要不是在文學上,而是在生活方式上。」
我們可以看到三毛在生活中,不愛束縛,喜歡自由,善于從苦難中發現希望;在愛情里,她敢愛敢恨,純粹而熱烈;在夢想上,她不顧一切追求遠方,一生愛流浪。
三毛的一生盡管很短暫,但她勇于追求夢想的形象一直活在不朽的文字中,活在自由的靈魂上,活在無數追夢者的心里。
愿你能被三毛的勇敢和灑脫所感染,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永遠有追求夢想的勇氣。哪怕天寒地凍,路遙馬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