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最高級的智慧——「置身事外」
豆豆家里最近很不安生。
老公家的親戚到城里看病沒地方住,暫住在他們家。
本是好心讓人借住,結果這親戚倒好,一點不把自己當外人。
一會兒飯菜咸了不能吃,一會兒地太臟了看不下去,偏又不自己動手,給豆豆氣得夠嗆。
這兩天豆豆和老公已經商量著要把親戚送去醫院,不給在家里待了。
借住在他人家里,是客,理應不給他人添麻煩,而豆豆家的這位親戚是典型的不知分寸,弄錯了自己的定位。
不管和誰交往,都要拿捏好分寸,張弛有度,不然就容易生出嫌隙。
一個聰明的成年人,想要和別人好好相處,一定要學會下面3種行為:
面對朋友,保持分寸感,才能讓感情良性循環
很多人以為朋友之間無話不談就真的親密無間了,其實不是。
清官尚且難斷家務事,要是旁人還貿然插手,恐怕事情的復雜程度會更上一層樓。
最重要的是,會傷感情。
綜藝《非常完美》里曾有一位女嘉賓清清就犯了這樣的錯誤。
這位女嘉賓說起愛情觀,曾坦言勸分過一對小情侶。因為這對小情侶經常有摩擦爭吵,女方到她面前哭訴時,她就直接勸分。
第二天,男方知道了這件事,打電話過來詢問情況,也是被她一通擠兌,直接罵哭。
自此,一對曾經恩愛的小情侶徹底分了手。
有男嘉賓一針見血地指出,她以外人身份插手情侶之間事宜的行為讓人難以接受。
事實上小情侶談戀愛的過程中難免會有爭吵,這恰恰是雙方正在磨合的證明。
外人眼中的「摩擦不斷」,有可能是情侶倆的感情深入,了解加深。
如果作為朋友一再無視分寸,僅憑自己的看法就替別人料理家事,遲早會被人厭惡。
卡卡也曾一度喜歡勸分不勸和。
可有的人,今天跑來哭訴日子過不下去了,一扭頭就和好。
只有真情實感勸分的卡卡里外不是人。
日子久了,卡卡終于放下勸分勸和的心,安安靜靜地做個傾聽者。
朋友這層關系說近不近,說遠不遠。
我們可以陪著對方度過人生的某些旅程,給予對方關心。
卻不能[插·入]對方的生活,指手畫腳一番,再扔下爛攤子一走了之。
作為朋友,最好的分寸是陪伴又不干預。
面對親人,空出些許距離,才能始終親密
朋友之間的界限還算清晰,但家人之間的分寸界限卻常常不明朗。
微博話題榜上有個熱門話題是:你能接受另一半查崗嗎?
網友給出的解答不一,其中有位網友直言,能接受查崗,但會覺得沒有被信任。
查崗這種生活中反復多次出現的行為,非常容易觸發超限效應。
所謂超限效應,指的是一個人在心理層面上受過太多反復刺激,產生的一種逆反心理。
電視劇《開端》中盧迪母親對盧迪的過度關注就觸發了這種效應,親子關系一度很緊張。
盧迪從小就患有哮喘,身體孱弱。
盧母因此很不放心,即便盧迪已經成年工作,仍要求他必須在規定時間回家,按照嚴格流程消毒,避免接觸一切可能引發哮喘的因素。
但越是這麼要求,盧迪的反叛心理越重。
他不僅在動漫城自己租了一個房子養貓,還興致勃勃地預備加入主角團,一起「拯救世界」。
盧迪之所以會逆反,就是因為母親逼得太緊。
當母親把盧迪的所有空間全部占滿,孩子就會喘不過來氣。
只有給親密的人留一點獨處的空間,大家才能在自己的小天地里消化情緒,重展笑顏。
在這一點上,盧迪的父親就做得很好。
他并不制止盧迪養貓的行為,甚至還會偷偷幫忙照顧。他會巧妙地把一切都控制自己能掌握的范圍內,理解并尊重盧迪。
真正的人際交往要懂得空出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距離產生美,適當留白才能讓愛成熟。
面對自己,學會反省,才能鞭策自己不斷進步
人們總是把交往掛在嘴邊,卻容易忘記相處時間最久的是自己。
子曰,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
獨處和自省是我們必然要經歷的人生旅程,在這段旅程中,我們能發現自己的本質和長處。
唯有好好利用這段時光,才能讓我們的能力發揮到最大值。
海倫凱勒出生就失去了視力和聽力,這讓她比常人多出許多時間獨處。
但她在通過觸覺感受到世界后,利用這些時間不斷鞭策自己成長,艱難地識字、閱讀、寫作。
最終寫出《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我所生活的世界》等著作,還于1964年被屬于美國公民最高榮譽——總統自由勛章。
無獨有偶,法國著名思想家盧梭也是一位擅長在獨處中反思的偉人。
他一生都處于顛沛流離之中,卻不妨礙他通過審視過去的自己,寫出《懺悔錄》這樣的文藝巨著。
《論語》有言,「吾日三省吾身。」
只有在獨處中不斷自省,才能及時發現己身不足,查漏補缺,完善自我。
俗話說,人生如尺,做人有度。
深以為然。
與人為友,不貿然插手別人的生活;與人為親,空出放松的距離;審視己身,不斷反思改正,獲得成長。
只有把握好人與人之間,自己與自己之間的分寸和尺度,才能獲得長久的美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