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愛說這3句話,說明他骨子里很自卑,家長要多留意

陈晚晚 2023/02/24 檢舉 我要評論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性格的形成,父母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簡·尼爾森博士曾說過,孩童的兩大需求是歸屬感和確認自己的重要性。如果這兩點需求得不到滿足,那麼孩子很可能就會產生自卑的情緒。

如果孩子愛說這3句話,說明他骨子里很自卑,家長要多留意。

一:我不敢

有的孩子看上去膽子很小,一遇到什麼事情,他們的第一反應就是逃避,他們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我不敢。

很多時候,父母會對孩子這樣的表現感到失望,他們認為是孩子太膽小懦弱。實際上他們卻忽略了孩子「不敢」背后的心理需求。

孩子的「不敢」,其實是安全感匱乏的一種表現,他們對于未知的事物和挑戰充滿了恐懼。

因為他們害怕失敗,害怕被責備,所以沒有底氣去面對失敗的后果。

孩子最大的底氣就是父母,如果父母之前對于孩子都是比較嚴厲,一旦孩子失敗了所得到的就是父母的責怪埋怨,那麼他們會處于自我保護的本能,不敢去迎接新的挑戰。

所以做父母的,不要總是埋怨孩子沒有長成你理想中勇敢的樣子,先反思一下自己,是否給了他足夠的安全感,讓他有底氣。

二:「我做不到」

當孩子缺乏自信,經常說「我做不到」時,父母就應該警覺,孩子的自我認知已經出現了偏差。

孩子就像是一張白紙,他們很難對事物有理智客觀的分析,他們對于自身能力的判斷都是來源于父母。

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博士說過:「小孩是不會區分事實和笑話的,他們會相信父母說的有關于自己的話,并將其變為自己的觀念。」

鼓勵比批評對一個孩子來說會更有力量。父母給孩子種下什麼樣的種子,就會收獲什麼樣的果實。

當父母一直鼓勵自己的孩子,他們就會對自己產生積極的自我認知,他們會對自己有信心,敢于去面對任何挑戰和未知。

可是如果父母一直在否定自己的孩子,孩子從父母這里得不到正向的反饋,那麼他也就會認為自己真的一無是處。

三:「我比不上別人」

同類間的比較是一種本能,即使是孩子,也會有意無意地將其他小伙伴和自己進行比較。

如果你的孩子始終認為自己比不上別人,那麼父母就應該要反思,是不是在教育中給孩子的信心和鼓勵太少了。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即使孩子在某一方面確實不如其他孩子,但是他肯定也有他自己的閃光點。但是孩子的心智發育還沒有健全,他們很難全面地認識自己。

做父母的,就是要幫助孩子去發掘自己身上的優點,找到自己的長處,讓他們對自己有全面的認知,不要因為一方面的不足,就否定了自己的整個人。

不要覺得小孩子不懂得什麼是自卑,他們可能不能明確表達自卑的情緒,但是這種自我否定的認知,會影響他們的一生。

父母給孩子的教育,不僅僅是要指出他們做錯了什麼,更是要讓他們知道自己做對了什麼,讓他們敢于去嘗試,敢于犯錯,并且信任父母。

這樣在愛中長大的孩子,以后無論遇到什麼樣的困境,都不會缺乏直面危機的勇氣。

END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