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看過這樣一句話:「孤獨是靈魂的放射,理性的落寞,也是思想的高度,人生的境界。」
一路走來,我們經歷了一些事,看過了一些人,還遭受了一些痛苦。
有人在人群里徘徊,希望遇到一張笑臉;有人在笑著低頭,看淡了一切,做好自己;有人在推杯換盞,深信「朋友多了路好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活法,但真正成熟的人,合群不合群,都不介意了。
獨來獨往,不是拒絕一切的社交,而是在任何場合,都保持應有的清醒,既有自己的個性,又不失體面。
02
第一,獨來獨往,活成了一道風景。
詩人張繼說:「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唐朝安史之亂之后,北方動蕩不安,南方相對穩定。不少文人志士,在江浙一帶避亂。
秋天的夜晚,張繼乘船到楓橋,看著夜色下的寒山寺,感慨景色之美,又憂國憂民,揮筆寫下《楓橋夜泊》。
隔著時空,都能感受到——怎一個「愁」字了得?
有一個傳說:唐太宗時期,有兩個年輕人,寒山、拾得。他們從小是好友,長大后,寒山的父母為他定親。可是定親的那個姑娘卻愛上了拾得。
寒山想了很久,內心很痛苦。最后,他離開家鄉,去蘇州修行。臨走前,寫下書信,插在門口,勸說拾得,一定要好好對待姑娘。
后來,拾得去蘇州,隨手采了一朵蓮;寒山用盛有素齋的篦盒,迎接拾得。兩人相視一笑。寒山所在的寺院,改名為寒山寺。
如果一個人的心里有美好的風景,有成全別人的善意,哪能活得孤獨呢?就算一個人行走,也會看到無盡的風景。
正所謂,心中有春天,觸手便生春。
03
第二,獨來獨往,是在享受「孤獨」。
文人厲鶚說:「獨自開門,滿庭都是月。」
康熙年間,厲鶚苦讀詩書,輕輕松松考中了舉人。但是他卻一直沒有考上進士。浙江巡撫元章,舉薦他參加「博學鴻詞」考試。令人惋惜的是,再次名落孫山。
人生得意,是一時的,人生失意,是長久的。
當一個人徹底看清了自己,看淡了功名利祿,那麼他就會享受當下的生活,心靈深處,不再有波瀾。
內心平和,手里有書,窗外有月,遠方有淡淡的山,這便是孤獨之美。
當我們很累的時候,回到家中,什麼都不想說,只是靜靜地待著,等待一縷月光,輕柔地撒在身上,這是何等的愜意。
求什麼呢?想什麼呢?爭來爭去一場空,不如當下安好。恰是,古來圣賢皆寂寞。
04
第三,獨來獨往,不再指望別人懂得。
《詩經·黍離》里說:「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誰能知道你的難過?誰能知道你的喜悅?誰能走進你的世界?當你滿懷期待的時候,接著就是一地雞毛。
都說,高山流水遇知音。
這輩子,如果有知音,那該多好啊。可是,知音難尋。就算遇到了,仍舊要分開。
當年的俞伯牙,千里迢迢來到長江邊上,偶遇了鐘子期。一個彈琴,一個聽琴。兩個人約定,來年的秋天再見。可悲的是,鐘子期病故,只留下一座孤墳,在相約的地方。
俞伯牙把琴摔了,從此不再彈琴。
當你習慣了獨來獨往,那麼你就真正懂得了自己。閑來無事,聽一聽自己的「心聲」,學會和自己對白。
作家村上春樹說過:「如果你一個朋友都沒有,那麼恭喜,證明你已經成熟。 」
顯然,很多人成熟的過程,是無奈的。只是用笑容,掩蓋了,不為外人知也。
05
第四,獨來獨往,是熬過低谷的勇氣。
蘇軾說:「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他在寫下這首詩的時候,還有一句序言 :「黃州定慧院寓居作。」
宋神宗時,蘇軾被貶黃州,人生路,從此連續下坡。但是他并沒有因此而頹廢,反而愛上了躬耕的生活,和地方名仕,對酒當歌。
相繼寫下《赤壁懷古》《赤壁賦》,膾炙人口。
人生起起伏伏,并沒有什麼值得憂傷的,只是心情到了谷底,還不能反彈,這才是真正的憂傷。
工作中,被上司責罰了,被同事誤解了,被客戶算計了;家里,妻離子散,父母不理解,親戚朋友疏離......如果你遭遇了這樣的情況,還能獨自前行,說明你在上坡。
沒什麼,物極必反。開始是結束,結束也是開始。所有的低谷,都是人生的第一步。
06
第五,獨來獨往,是遠行謀生的生活。
《青青陵上柏》有言:「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
好男人志在四方。這是古人游學的經歷。因而,東方的人,去西方求職;北方的人,在南方謀生......走萬里路,勝讀萬卷書。
妻子在門邊,翹首以盼,曰 :「妾身獨自眠,月圓人未圓。」
今天,男人女人,都在遠行,為了生活,為了家庭,為了一份執念的愛。
也有很多人,漂泊在異鄉,奮斗多年后,在異鄉安家。鄉音不改,人生悠遠。
如果你鼓起勇氣,在某個地方扎根的時候,說明你已經找到了生存之道。接下來,就變成了家庭的頂梁柱。
終于明白,所有的分別,是為了更好地重逢。
07
有一位作家說:「一個幸福晚年的秘訣不是別的,而是與孤寂簽訂一個體面的協定。」
原來,孤獨不是寂寞。寂寞是一種害怕的情愫,孤獨卻是一種悠然自得的心態。
生活在喧囂的社會里,到處都是人,但是我們必須學會一個人走路。
獨行的時光,不是故作清高,而是聚散隨緣,過去不念,未來不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