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絳先生有言:「心中有事,還能若無其事,便是格局。心中有事,裝作若無其事,便是閱歷。世界上最愚蠢的行為,就是跟別人講理。永遠記住:位置不同,少言為貴,認知不同,不必爭辯,三觀不合,浪費口舌。」
先生的總結精辟,經歷過的人都默默贊許,難怪過來人會用「你還是太年輕」,來形容一個人處理事情的方式。
這兩天被一個老師的話震驚到了,她在對自己的學生講叛逆。
在這個老師眼里,哪有什麼叛逆期,只不過把自己的無知當叛逆,拿著父母的錢,到學校求學,卻把學到的知識,拿回家嘲笑父母。真諷刺!
是啊,孩子學知識,是為了明辨是非,懂得感恩;同時父母的養育,除了責任本身,應多些對孩子的尊重,TA首先是個人,才是孩子。
誰的成長都需要一個過程,難免會磕磕碰碰,有起有伏再正常不過。誰不是從年輕走過來的,能做到有事還能若無其事的人,都是經歷過大起大落的人。
小時候,我們看到遇事若無其事的人,就覺得這人沒勁兒,或者反應遲鈍。 可隨著年齡增長才知道,這種遇事不驚的人,才是有格局,有思想的人。
難怪爺爺會贊同年輕人要多出去闖闖,多嘗試,多經歷,做事才會成熟老練。
失敗不是壞事,看著失敗可能損失一點積蓄,可跟換回來的無形財富相比,不值一提。
人只有摔過跤,行走時才會看路,格局和閱歷都是血淋淋的教訓換來的。
一些事情,越早經歷越好,因為重新開始相對容易。到了一定年紀再經歷,可能更難以接受,除了一往無前的勇氣,我們更要學會低頭和讓步。
行走中的人,不能只顧著看風景,不看路,能做到看開想開和放開的人,往往是歷經歲月的沉淀,慢慢就釋懷了。
生活的美妙,不是突飛猛進,飛速向前,恰好是行云流水,恰到好處地停下,三思而后行,才能行穩致遠。
生而為人,不怕有欲望,就怕有貪念,唯有簡單些,少些貪念,常知足,才能樂逍遙。
每個人在人生的旅途中,皮囊載滿了酸甜苦辣,靈魂還在望著詩和遠方,或許一切盡力就好,畢竟結局沒有遺憾。
人生不能靠心情活著,思想決定出路,而格局決定著結局。只有不斷學習和提升自己的格局,才能做到百毒不侵,靠強大的心態去好好生活。
淚水可以博得一時的同情,只有汗水才會贏得安穩的生活和掌聲。
無論年歲大小,知識是無窮無盡的,活到老,學到老,才能對身邊的人和事,更清楚的認識。
保持頭腦清醒的人,就不會被瑣事所困擾,人生就是這樣,放下和看清,才是最好的選擇。
在這個世界上,我們改變不了別人,能改變的只有自己,做好自己,不要參與他人的因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