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們是不是會遇到這樣的煩惱:
想考證書,朋友說年紀大了,考下來也沒用,不考了;
學習寫作,家人說累死累活還掙得少,不寫了;
想早起,朋友說工作已經很累了,休息好才能工作好……
如果你也存在上述的問題,很可能是別人干涉了你的人生課題。
阿德勒認為,人類的一切煩惱都來自于不會課題分離。
只要 學會課題分離,擁有被討厭的勇氣,人際關系就會發生巨大改變,人生更自由。
干涉別人的課題,是一場災難
魯迅與林語堂相差14歲,兩人曾有過一段亦師亦友的關系。
1925年,林語堂回到北大。
在與蔡元培私交甚好的情況下,他依然加入了魯迅主辦的《語絲》,與魯迅站在一起成為戰友。
1932年9月16日,林語堂主辦的《論語》半月刊面世了,就邀請魯迅寫文章。
這里一度成為兩人之間用筆交鋒的場所。
一個「橫眉冷對千夫指」,鐵面無私,一個優雅隨和;
一個把文字比作「匕首」和「投槍」刺向敵人,一個堅持用幽默與性靈調節國人的心性。
不同的文化個性造就了兩人不同的創作之路。
兩人在文化上的爭鋒,無形之中滋生了一種爭鳴的氛圍。
在《論語》主辦一周年之際,林語堂又極力邀請魯迅撰寫紀念文章。
魯迅堅持批林語堂幽默的主張,林語堂則照單全收,刊登發表。
即使後來兩人漸行漸遠,但對對方的評價甚高。
魯迅稱林語堂為一個最優秀的雜文作家。
林語堂曾在魯迅逝世后寫道:「魯迅故我,我喜相知,魯迅棄我,我已無悔。」
兩人互相尊重,互相欽佩的態度與做法,值得敬仰。
而生活中有多少人因為自己不喜歡不認同,而強行干涉別人事情的人不勝枚舉。
曾經的熱搜,桃花塢尷尬9分鐘,有這麼一件事。
宋丹丹提議晚上開個晚會,讓大家表演節目。但是大家都不想辦,都支持開運動會。
宋丹丹不愿意開運動會,就讓大家舉手表決,說支持運動會的就舉手。
舉手表決時,她用自己的強勢與威嚴鎮壓大家。
先是拍了一下辣目洋子舉起來的手,又給大家上演眼神殺,來阻止大家舉手。
看到這個,大家紛紛舉起來的手又都放下了……
要求別人同意自己的觀點,綁架別人達成自己的期待,委屈的是別人,成全的是自己。
這種做法不是善良,而是一種殘忍,結果往往都不盡人意。
作家王爾德說過:「過自己想要的生活不是自私,要求別人按自己的意愿生活才是。」
干涉別人的課題,于人于己都是一種災難。
你的人生劇本,不一定適合別人,不要用你的尺子去衡量別人。
人生不止一種活法,要悅納別人,允許別人與自己不同。
做好自己的課題,是根本
去年,95后小伙何世豪沖上熱搜。
他從一個專科生,一路升級打怪,逆襲到了斯坦福。
專科第一年,他對一切都感到好奇,積極參加社團舉行的各種活動。
演講比賽、羽毛球比賽、文藝聯誼節目等都有他的身影。
但他很快就心生厭倦,發現這不是他喜歡的生活方式。
受美劇《實習生格蕾》的影響,他想成為一名治病救人的外科醫生。
那以后,他端正學習態度,認真學習。
因為每天學習到凌晨5點才開始睡覺,大家就給何世豪起了一個外號「何5點」。
白天,他坐在教室里全神貫注聽老師講課,記下筆記。沒有課的時候,就泡在圖書館學習。
晚上,室友們聚在一起玩游戲、看恐怖片, 他就去廁所學習,備考四六級,那里有燈,也不斷電。
他帶上小凳子,把臉盆扣起來當書桌用。
有人去廁所,總會被他嚇一跳,有的人甚至稱何世豪為「異類」,後來大家也就習慣了。
之所以去廁所學習,是因為有兩個插曲。
有一次,室友說他開台燈學習影響到了看片的氣氛,就過來把他的台燈砸了。
還有一次,他在看醫學書,室友更是沖過來把他的書扔掉,還把筆記撕毀成片:
「看這麼多內容干嘛?有什麼用?你不可能考上本科的!」
這些嘲諷的聲音并沒有讓他屈服,反而讓他憋著一股勁兒,繼續向前走。
最終在專升本考試中脫穎而出,考上了只招收100人的泰山醫學院。
在泰山醫學院實習期間,他看到了趙繼宗院士主編的《神經外科學》,又對神經外科產生了興趣。
于是他選擇神經外科作為考研深造方向,報考首都醫科大學。
考研時,他遭到的阻攔比專科時期更大。
好友見面,只有一個話題,勸他放棄,說他癡心妄想。
「作為專科生出身,想要考入專業排名中國第一的首都醫科大學的研究生簡直史無前例,不可能。」
「小何,我們專升本的可能就兩三個人能考上研究生,況且能考上就不錯了,你還想考首都醫科大學?」
即使這樣,他還是認真準備。
他經常熬夜導致肝功能不太好,轉氨酶甚至超過200,見不得油膩的東西,吃完飯就吐。
熬到考研面試結果出來,何世豪被王嶸教授錄取了。
讀研期間,何世豪本來只需要寫一篇畢業論文,加上醫師資格證就能順利畢業。
但他還是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了4篇SCI論文,成為神經外科專業最優秀的研究生之一,并順利考取了北京醫科大學博士學位。
攻讀博士期間,收到了斯坦福大學的入場券。
何世豪的故事告訴我們——別人如何看待、如何評價自己,都不重要。
無論在何種境遇下,人都要學會自救,在絕境中主動尋求發展,將命運掌控在手里。
新東方教父俞敏洪,生于一個偏遠的小山村。
上高中時,老師說:他們在座的,沒有一個能考上大學,以后一定都是農民。
俞敏洪不信。
第一次參加大學聯考,他報了常熟地區師專,因五分之差落選。
第二次參加大學聯考,他考了55分,但是分數線提到了60分。
陪他一起參加大學聯考兩次的同學都放棄了,俞敏洪不放棄。
村民都說他是「異類」,「想上大學都想瘋了」,俞敏洪不在乎。
只有母親支持她,冒著暴風雨去縣里給他報班。
最終,他第三次參加大學聯考,英語考了95分,超過了北京大學的分數線,從此他的命運被改寫了。
試想,俞敏洪如果聽信了老師的話,聽信了村里人的議論,就不可能有今天的留學教父。
《被討厭的勇氣》一書中說:「我們并不是為了滿足別人的期待而活著。」
人生路漫漫,決定你的人生狀態的不是其他任何人,而是你自己。
一個人成熟的標志,就是學會課題分離
在《被討厭的勇氣》中,阿德勒提出了一個概念——課題分離。
什麼叫課題分離?就是說,我有我的課題,別人有別人的課題。
每個人只能負責做好自己的課題。
在生活中,我們如何做到課題分離呢?
1、尊重自己
就是一個人能接納自己的優點和缺點,接納自己所經歷的一切。
他也會做錯事,也會后悔,也渴望改變。
不羨慕誰,也不貶低自己,正常做自己就很好。
他擁有健康的自尊水平,有一套自我評價標準,不會活在別人的眼光和評價中。
比如,工作上文案沒有做好,被領導批評了幾句,就會想自己很差勁,一無是處。
領導批評是針對自己,為什麼和自己過不去,這一次的績效又沒戲了。
其實,事實是,只是這一次工作沒有做好,并不是人不好,也不是領導刁難你。
正確認識自己,把事情做好,一切就輕易解決了。
2、積極主動
專注做好自己的事,管理好自己,勇于表達訴求。
工作上的細節同事沒有與我溝通,我可以與她交流,表達我的需求,至于她怎麼想,那是她的事。
朋友聚會,我提出我的建議,為大家提供聚會的時間和地點,讓大家吃好,玩好。
積極主動,能在一定程度上掌控自己的生活節奏。
3、敢于被討厭
有句話說,只要找到了why真正的答案,他就能指引你解決一切how的問題。
有效交往,就要接受被別人討厭的結果。
你不喜歡我,是你的事,跟我沒關系,而我要怎麼活,是我的事,你也管不著。
做到課題分離,接受別人討厭,坦坦蕩蕩地活出自己。
阿德勒說,人類的一切煩惱,皆來自于人際關系。
在交往中,最大的煩惱,就是分不清自己的事,還是別人的事。
學會課題分離,就是化被動為主動,重塑人際關系。
學會課題分離,人際關系將進入一個新的天地。
每次重塑的過程,雖然會伴隨著不適、痛苦,但會讓你的人生進入一個更廣闊的境界。
記住,不要因為犯錯就否定自己,也不要因為別人的看法就忘記自己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