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讓人生更美好。
提到楊絳先生的時候,很多人首先會想到,她是錢鍾書的妻子。
但實際上,楊絳遠比錢鍾書成名要早,她的戲劇被搬上大熒幕的時候,錢鍾書尚且沒有開始寫那部被眾人熟知的《圍城》。
所以那時候,很多人都會說,錢鍾書是楊絳的丈夫。
楊絳先生,是僅有的幾位「女先生」,在文壇上的地位不容小覷。
她的作品影響了越來越多的人,可真正影響我們的,何止是作品呢。
僅僅只是楊絳先生本人,就足夠我們敬佩和學習了。
1997年早春和1998年歲末,楊絳先生的女兒錢媛和丈夫錢鍾書相繼去世,這對于一個當時已經87歲的老人來說,無疑是致命的打/擊。
但一味沉溺于悲痛里,并不是楊絳先生的格局。
她抵住萬念俱灰之痛,翻譯了柏拉圖《對話錄》中的《斐多》,這是楊絳先生的跨界制作,也是她首次從文學的范疇進入哲學。
很難想象,一個將近90歲高齡的老人,如果能在先生和女兒先后離世的情況下,依然擁有一顆強大的內心,持之以恒地做學問。
對于她來說,這已經不是熱愛了,而是一生的事業和責任感。
她的敬業和專業,給很多年輕人上了一課,更是活出一個女性最偉大的模樣。
提到楊絳先生,很多人都知道她的那本風靡全球,再版高達一百多萬冊的散文集《我們仨》,可卻鮮少有人知道,這是她96歲高齡的時候出版的。
這本書里最觸動人心的一句話是:
「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
在這本書里,她回憶了自己的一生,自己的家庭,讀完以后讓人忍不住驚嘆:
原來真的有人,在過著我們向往的生活。
為什麼楊絳先生可以一生通透灑脫?
這跟她從小養成的習慣和生活的環境息息相關,一個人只有擁有豐富的內心世界,擁有足夠寬的眼界和足夠大的格局,才能遇事不慌,沉著冷靜。
因為他見過世面,他的人生閱歷告訴他,沒有什麼坎兒是過不去的,無論多大的問題,只要人在,就總會過去。
在這個世界上,有錢人很多,但真正活得有質感的人卻很少很少,有錢的人如果沒有精神素養,多半人富但心窮;
而有一種則剛好相反,即便一生清貧,依然活得自由自在,格外富有。
從這個角度來講,那些過得不好的人,往往只有一個原因:讀書太少。
恰如楊絳先生那句:
「你過得不好,只是因為想得太多,讀書太少。」
為什麼讀書太少的人,往往很難過得好?
并不是因為讀書本身能給我們帶來多大的物質財富,而是因為我們在讀書的過程中,很多東西都會悄無聲息地發生變化。
知識方面,我們會學到很多以往沒有見過的東西,懂得越多,越覺得自己懂得少,因為你早晚會明白,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精神層面,我們的眼界會隨之變寬,格局會隨之變大,當一個人精神世界的寬度和廣度逐漸增加的時候,其活動的范圍就不一樣了。
北島曾說:「一個人行走的范圍就是他的世界。」
這個世界并不只是指腳步,更是指精神世界的寬度。
見識越多,抱怨越少,反之,見識越少,抱怨越多。
一個精神世界足夠豐富的人,遇事不會抱怨,只會想著改變。
因為他知道,抱怨無濟于事,不僅解決不了問題,還會讓問題加劇,除此之外,還會影響到身邊的人。
楊絳先生是一個嗜書如命的人,只要一有時間就會埋頭讀書,她的父親楊蔭杭曾經問她:
「如果一個星期不讓你讀書,你會變成什麼樣?」
她想都沒有直接回答道:「一個星期都白活了。」
這話并沒有夸張的成分,楊絳先生一直認為,如果人不讀書,日子就像一杯白開水一樣寡淡無味,了無生趣。
只有不斷地讀書,不斷地學習,才能離想要的自己越來越近。
在牛津大學留學期間,楊絳先生經常泡在讀書館里,她和丈夫錢鍾書面對面坐著,什麼書都看,看完兩個人一起交流。
楊絳先生有著極強的學習能力,很多人都知道她是我國著名的文學翻譯家,卻不知道她法語完全是自己自學的。
她喜歡鉆研一樣東西,抑或一門語言,她沉迷于不斷提升自己的過程,越是學習,越是睿智和通透,對于生活,自然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從牛津大學回國以后,戰爭爆發了,楊絳先生和丈夫錢鍾書的日子,過得極其艱辛,可即便這樣,她依然沒有放棄讀書。
不管外界發生怎樣大的變故,她始終有一顆淡定從容的心。
一個人的氣質源于歲月的沉淀,這是書本給的,是從小養成的讀書的習慣給的。
普通人想改變命運,往往只有一個方法:讀書。
早晚有一天你會明白,讀書和不讀書,過的是兩種不一樣的人生,就像楊瀾說過的那段,被傳播甚廣的話:
「女孩子上那麼久的學,讀那麼多的書,最終不還是要回到一座平凡的城,打一份平凡的工,嫁作人婦,洗衣煮飯,相夫教子,何苦折騰呢?但我想說,我們的堅持是為了就算最終跌入繁瑣,洗盡鉛華。同樣的工作卻有不一樣的心境,同樣的家庭,卻有不一樣的情調,同樣的后代,卻有不一樣的素養。」
讀書,是成本最低的投資,只有讀書,才能讓我們的思想和認知上升一個層次,眼界不一樣了,格局不一樣了,所處的高度自然不一樣了。
如果有機會,好好讀書吧。
書中的世界,遠比你想象中更精彩,讀書的意義,遠比你想象中更重大。
你過得不好,多半因為想得多,讀書少,希望楊絳先生的這句名言,你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