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歲以后,聽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
把格局打開,格局越大,上限越高。
什麼是格局?
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抑或者是宰相肚里能撐船?
墨子《兼愛》有言:強不執弱,眾不劫寡,富不侮貧。
深以為然。
普通人的格局,就是你遇到挫折,無所謂的心態;
就是你的高度與寬度,能容忍一些普通人容忍不了的事情;
就是你懂得換位思考、尊重差異化存在、愿意寬恕他人的容人心胸。
人到中年,一定要擁有這3個處事格局: 容人之難、容人之異、容人之過,方能走得更遠。
容人之難
《莊子》中有言:不能容人者無親,無親者盡人。
為人處世,若是沒有容人的度量,只會讓人敬而遠之,斷了自己的前路。
大度能容天下難容之人,心系寬容,必擁有陽光。
著名鋼琴家弗朗茨·李斯特,有這樣一段經歷。
有個小姑娘想要開音樂會,但因為自己師出無名,為了吸引更多的人,便貿然在海報上說自己是李斯特的學生。
沒想到演出的前一天,李斯特突然出現在她的面前,小姑娘驚心膽破,哽咽著解釋,冒稱是出于生計、實在迫不得已,并誠懇地請求寬恕。
李斯特讓她把要演奏的曲子彈給他聽,并加以指點,最后爽快地說:
「大膽地上台演奏,你現在已是我的學生。你現在可以大膽地宣布,晚會最后一個節目,由老師為學生演奏。」
結果,李斯特真的在音樂會上彈了最后一曲。
做人的境界有高低,心胸有大小。
有的人小肚雞腸,但凡有點得罪他的地方,日后必定睚眥必報;
有的人則心胸廣闊,再大的事情都能風平浪靜,正所謂如運諸掌。
海之闊,因其包容每一滴水;
山之雄,因其包容每一粒石;
森之茂,因其包容每一棵木。
后宮之爭,甄嬛能活到最后,也是有一定的容人之量的。
當敬妃為了留住朧月,把槿
汐
和蘇培盛的關系捅破,讓甄嬛少個幫手的同時丟臉于后宮。
甄嬛可謂是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救下槿汐,但看出敬妃是真心疼愛朧月舍不得女兒離開,并不是真的想要害自己,所以甄嬛并沒有記仇,而且最后把朧月繼續交給敬妃撫養,讓她心安,同時敬妃也徹底站在自己的陣營里。
儼如林肯對敵素以寬容著稱,他認為當他們變成了朋友,不正是在消滅敵人。
你永遠不知道在別人嘴中的你會有多少版本,也不會知道別人為了維護自己而說過什麼去詆毀自己,而我們能做的就是置之不理。
有度事之量,亦有容人之心。
成年人的格局就是,遇到爛人不計較,碰到破事不糾纏。
惟寬可以容人,惟厚可以載物。
胸中天地寬,常有渡人船,寬容別人,也是寬容我們自己。
諒人之短,容人之難,才是一個人頂級的修行。
容人之異
生活就像喝茶,有人喜歡普洱,有人喜歡龍井。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喜好,但不能因為自己喜歡普洱,去強迫別人也喝普洱:因為并不是所有的魚,都生活在同一片海域。
人和人的喜好本就不一樣,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千里不同情。
魯豫曾問羅永浩:「成名之后,你有什麼改變嗎?」
羅永浩說:「開始變得妥協,慢慢學會了尊重不同。」
年輕時,他特別反感有迷信思想的人,凡是那些信風水,見了佛像就要跪拜的人,他非常不屑,更不要說和他深交。
直到自己創業后,他才漸漸理解了那些人的做法。
不少人事業做得越來越好,承擔的風險和責任也越來越大。
面對壓力,信教拜神,不過是一種緩解壓力的方式。
于是他開始轉變自己的想法,嘗試接納與自己不同的人,身邊的朋友也越來越多。
周國平曾說過:「一個人如何對待持有不同觀點的人,比他自己持有何種觀點,更能反映他的格局。」
允許世界不同,才能看到不同的世界。
當年胡適借住在亞東圖書館期間,陳獨秀經常去與他交流。
兩人見面,卻各抒己見,各不相讓:
這個講馬克思主義,那個則講實用主義;
一個講蘇聯如何,另一個又講美國怎樣。
兩人每次都會爭得面紅耳赤,但即使這樣,兩人立場與觀點迥然不同,但私交卻勝似親人,有惺惺相惜之態。
胡適曾在給陳獨秀的信里寫道:
「我們兩個,雖然政治主張上盡管不同,事業上盡管不同,但仍然是最好的老朋友,正因為我們有一個共同點:容忍異己的態度。」
和而不同,不失為一種大智慧的選擇。
唯有容人之異,才能讓自己多角度地去看待問題,才能讓自己的眼界,越來越開闊,且成長,就是一個智力不斷提升、胸懷不斷擴大、不斷接納異己的過程。
管仲有云: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辭土石,故能成其高。
特別是人到中年,不可能所有人都與自己的觀點一致。
有格局之人,既能欣賞滿院的繁花,也能珍惜地上的青草。
容人之過
薛瑄曾說:「唯寬可以容人,唯厚可以載物。」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包容別人的過錯,不計較眼下的得失,是一種氣度,更是一種格局。
話說春秋時期,秦穆公丟失了心愛的戰馬,后來找到時,已經被岐山腳下的村民分著吃掉了。
隨身官吏發現后,要責罰這些村民。
秦穆公制止道:「君子不因畜生而殺人。單吃馬肉不飲酒,對身體無益。」
于是,秦穆公不僅沒有處罰村民,還賜酒給村民。
一年后秦晉交戰,秦國失利,秦穆公被圍,千鈞一發時刻,一伙人沖出奮力死戰,救了秦穆公改變了戰場形勢,而這些人正是當初因吃馬肉被秦穆公赦免的村民。
《菜根譚》中有這樣一句話:「處世讓一步為高,退步即進步的張本;待人寬一分是福,利人是利己的根基。」
寬恕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容人之過,亦是渡己。
人褊急,我受之以寬容;
人險仄,我待之以坦蕩,是心胸更是格局。
宋初有位名將叫郭進,英勇驍戰,在帶兵抵御北漢時,因為性格剛烈無意中得罪了一個軍校,沒想到此人使壞,竟跑到宋太宗處,誣告郭進謀反。
郭進知道后非但沒有惱怒,反而親自給他松綁:
「你的膽識過人讓我佩服,如果你上陣殺敵取得勝利,我便予以重用;若作戰失敗,由你自己選擇去留。」
軍校感動萬分,上陣奮勇殺敵,立下大功。
郭進也言而有信,給他論功行賞,并委以重任。
曾國藩曾言:「留一分余地,可回轉自如。」
做事不做絕,才能進退自如;
讓別人有路可走,才不會陷入絕境。
行走世間,學會對他人寬容,是對自己最好的保護,自己的路才會越走越寬。
放過別人的錯,才能解脫自己的心。
常言道:欲成大樹,莫與草爭,將軍有劍,不斬草蠅。
碰到破事不計較,遇到爛人不糾纏;
讓人三分不吃虧,容人三分無損失。
容人才能得人心,容人者方能為他人所容。
格局大的人,都懂得一個道理:
強者互幫,弱者互撕。
共同成長,才能成為更好的自己。
人到中年想要走得更遠,一定要修得容人之量,才能海納百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