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過這樣一句話:「一小丑進城,勝過一打名醫。」
很多時候,身體上的疾病,是由消極的情緒引起的。
如果不解決情緒上的問題,即使吃再多的補品,那也是治標不治本。
養生最好的方式,是養心。
把心情照顧好,才是一個人最了不起的能力。
把心情照顧好,不解釋
有人說:「被誤會,是表達者的宿命。」
當我們被誤會的時候,常常會期望通過解釋,來獲得他人的理解。
然而,并不是每個人,都愿意接受我們的解釋。
有的人,會認為我們的解釋是在「狡辯。」
面對這樣的人,無論我們如何辯解,也是「無濟于事」的。
有的人,本來就知道我們是被「冤枉」的。
面對這樣的人,我們的解釋,就是「多余」的。
你永遠也叫不醒一個裝睡的人,同理,你也永遠不可能在一個故意冤枉你的人面前,解釋清楚自己。
一個人成熟的標志,就是不再過分在意,別人如何看待自己。
所謂「清者自清,濁者自濁。」
人活著,不是為了迎合別人的眼光,而是為了安頓好自己的心。
只要自己問心無愧,堅守「本心」,那麼,即使「舉世非之」,又何必有半點「慚愧」呢?
把心情照顧好,不動怒
一個人最大的愚鈍,就是「用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
生活中,我們總會遇到一些不可理喻的人。
遇到這樣的人,如果我們壓不住怒火,非要與之理論一番,很可能就會讓自己受到不必要的傷害。
有些人表現出一副「不可理喻」的模樣,是他們真的不明事理嗎?
未必。
很可能是他們面對利益的誘惑時,故意選擇了「裝傻」。
與故意「裝傻」的人理論是非,只是在浪費時間罷了。
俗話說:「怕小人不算無能。」
一個人如果知進不知退,那麼,就很容易讓自己做出「撿了芝麻、丟了西瓜」的傻事來。
面對小人,選擇退一步,不與之糾纏,不是害怕,而是一份清醒。
莊子說:「井蛙不可以語于海者,拘于虛也;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篤于時也」
一個人的認知,由他見過的人、經歷過的事、讀過的書所決定,很難會因為我們的幾句話,就發生改變。
強求他人改變所謂的「錯誤」,往往會讓他人心生怨恨,也會為自己招來麻煩。
克制自己糾正他人的欲望,是一個人最難得的自律。
把心情照顧好,不焦慮
有一位心理學家,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
他讓參與實驗的人,把對未來七天的煩惱寫下來,投入煩惱箱中。
三周后,他打開箱子,讓參與實驗的人去核對,結果發現,九成的煩惱,都沒有發生。
很多時候,我們對未來的焦慮,不過是「多慮」罷了。
明天的落葉,不會在今天掉下來。
所以,我們能夠做的,就是安住當下,做好今天的事情。
一個人之所以焦慮,多是因為「太閑。」
當他開始忙碌起來,內心充實起來,那麼,他也就沒有時間去憂慮那些「捕風捉影」的事情了。
想,都是問題;做,才能有答案。
坐在原地冥思苦想,只會讓自己越來越焦慮;只有勇敢的邁出第一步,行動起來,才能在摸索中,找到問題的答案。
行動,是打敗焦慮最好的方式。
結語:
人這一生,活的便是心態。
有一個良好的心態,便可以在「人生的陰雨天」,也能活得自在、坦然。
尼采說:「每一個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對生命的辜負。」
人生短暫,學會看淡得失,放下瑣事,過得開心,方能不負此生。
與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