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最頂級的智慧:遇事不爭,遇難不避,遇錯不責!
《鬼谷子》里講:
「欲高反下,欲取反與。能曲者,方能伸;能柔者,方能剛;能退者,方能進;能弱者,方能強。」
能屈能伸,剛柔并濟,如此才能以退為進,以弱勝強,行穩致遠。
人生正是如此,想要順風順水,就要經歷逆風逆水。
生活中,與人相處,不必處處為先,也不必處處針對。
遇事不爭,遇難不避,遇錯不責,是一個成年人最頂級的智慧。
遇事不爭,是一種格局
蘭德在《生與死》中寫道:
「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我愛大自然,其次就是藝術;我雙手烤著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準備走了。」
和愛人,不爭對錯。
家是講愛的地方,不要總是為了一點雞毛蒜皮的小事斤斤計較,非要爭個對錯。
家庭和不和睦,比對錯更重要。
夫妻之間,難免有矛盾,會產生摩擦。
當脾氣上來的時候,冷靜十二秒,轉移注意力,不要惡語相向。
歡聲笑語永遠勝過爭執吵鬧。
和親人,不爭輸贏。
總有人喜歡以理服人。
看到親人在家人群里轉發一些未經證實的消息,往往不分時機,會立刻去評判,甚至譏諷。
一旦對方試圖抗辯,更是吐沫橫飛,非要爭個輸贏;最后,鬧得不可開交,不歡而散。
彼此見面的時候,非常尷尬,下不來台,究其原因,不過一時口舌之爭。
其實很多都是無傷大雅的事情,不必太過較真。
和他人,不爭高低。
別人家孩子怎麼那麼聰明,自家孩子怎麼不爭氣;
別人工作怎麼那麼輕松、高薪,自己怎麼遇不到;
別人妻子/丈夫怎麼那麼明事理,自己怎麼不被理解。
......
幾米說:「一個人總是仰望和羨慕著別人的幸福,一回頭,卻發現自己也正被仰望和羨慕著。」
專注于過好自己的生活,比爭更有意義。
遇難不避,是一種擔當
遇到難事不回避的人,可以擔當重任。
明代薛文清在《讀書錄》中寫道:
「遇難不避不畏者,可以擔重任;聞事不喜不驚者,可以當大事。」
一個人最強大的能力,不是呼風喚雨,不是坐擁萬貫家財,而是遇難事不回避,做事有擔當。
東漢時期,有個叫虞詡的名將,為人剛正不阿,極具軍事天賦。
朝歌縣(今河南淇縣)的叛匪寧季等數千人造反,聚眾作亂連年,甚至殺死官吏,州郡都無法使之平定下來。
而朝廷派虞詡去朝歌當縣令。
聽聞此事的一眾好友無不為之擔憂,恐他一去不返。
虞詡卻是爽朗說道:「志不求易,事不避難,臣之職也。不遇盤根錯節,何以別利器乎。」
意思是立志不追求容易目標,處事不避諱難度,這不過是我的職責罷了,不遇到盤根錯節,怎麼能知道刀快不快呢?
可見,虞詡遇難不避的擔當和勇氣。
到了當地之后,虞詡知道叛匪勢大,只能智取,不可力敵。
因此讓部下舉薦一些壯士和罪犯,設宴款待之后,免了他們罪責,讓他們打入敵人內部,引誘敵人作亂。
虞詡這邊設了伏兵,徐徐圖之,逐個擊破。
又派會縫紉的貧民,為叛匪縫制衣服,同時標注記號。
每逢叛匪上街,就會被盯梢的官兵抓獲,以至于懷疑神仙在幫助虞詡,頓時人心渙散,最后被徹底蕩平。
縱觀歷史長河,天災、戰亂、瘟疫、侵略占據了絕大多數。
同樣的,人這一生,哪有什麼歲月靜好,一帆風順的?
多的是事與愿違,多的是磨難。
再難過,也得過,這才是人生。
正如宮崎駿在《龍貓》里說的那樣:「努力過后,才知道許多事情,堅持堅持,就過來了。」
遇錯不責,是一種修養
《論語·為政 》里,子夏曾問過孔子:「何為孝?」
孔子回答:「色難」。
即孝順父母,不給父母臉色看,是最難的。
深以為然。
看過一個問題:「你是哪一個瞬間突然發現父母變老了?」
有一個高贊回答:「當父母開始看我臉色的時候。」
老去的父母,是不愿意成為兒女負擔的,當他們開始看兒女臉色的時候,是最無奈的時候。
以前看過一個微小說,分享給大家:
一教授帶實習生在家里吃飯,吃完之后教授輕輕喊道:「媽,洗碗了。」
八十歲的老太太慢吞吞開始洗碗。
學生心中詫異萬分,對教授人品有了懷疑。
半小時后,老太太洗碗結束。
教授給遞了一塊毛巾擦手,說:「您辛苦了,歇歇吧。」
之后,教授背著母親把碗重新洗了一遍。
讓母親覺得自己有用,還有價值,是教授給母親最大的愛。
當曾經為我們遮風擋雨的父母老去時,請對父母少一點責怪,多一點耐心,像他們包容我們小時候那樣包容他們,愛護他們。
請尊重父母的意愿,給他們最大的自由和尊重。
對待子女,亦是如此。
古人總結了七不責:
當眾不責:在大庭廣眾之下不要責備孩子;
愧悔不責:孩子已經認錯就不要再責備了;
暮夜不責:晚上睡覺前不要責備孩子;
飲食不責;一家人一起吃飯的時候不要責備他;
歡慶不責;孩子非常開心的時候不責備他;
悲憂不責:孩子哭的時候不要責備他;
疾病不責:孩子生病的時候不要責備他。
子女不是任何人的附屬品,有獨立的人格。
子女犯錯時,不要過度責備子女,打擊子女的自尊心和信心;更不要將自己的壞情緒,向子女髮泄。
有一位作家說過:「父母的愛,是孩子墜入深淵時觸底反彈的勇氣。」
給子女愛,讓他們感受到被愛。
對上不責怪父母,對下不責備子女,是一個人最大的修養。
▽
人這一生,過的是心情,活的是心態。
遇事不爭,是一種自信的態度,也是一種豁達的格局;
遇難不避,是一種向上的勇氣,也是一種無畏的信念;
遇錯不責,是一種溫暖的包容,也是一種難得的修養。
愿你走過千山萬水,遍歷人間山河,仍覺人間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