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絳先生翻譯的英國詩人 蘭德75歲時的詩作 《生與死》,她說: 「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我愛大自然,其次就是藝術,我雙手烤著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準備走了。」
這是楊絳先生最喜歡的一首詩。表達了這位百歲老人淡泊名利,從容優雅的人生態度。那個時代被尊稱為先生的女人并不多,而她就是其中一個,她的格局之大令人敬佩。
她說的不爭,并不是真的不爭,而是不屑于爭。她知識淵博,生活閱歷豐富,百年人生,她參透了紅塵中的一切。名與利,于她來說,真的看得很淡很輕。
楊絳小傳:原名 楊季康,江蘇無錫人,著名作家,戲劇家、翻譯家。另外楊絳是著名作家錢鍾書的妻子,著名的夫妻雙作家 。楊絳 1911年7月17日生于北京,2016年病逝于北京協和醫院,享年 105歲。
她是錢鍾書眼里 最賢的妻、最才的女,一個絕無僅有的結合了: 妻子、情人、朋友三者相容的女子。
這位融合了南北兩地地域不同氣質的女子,有北方女孩的大氣爽朗,也有蘇杭女子的婉約與靈秀。是當時東吳大學的才女。
1932年東吳大學因為學潮停課,楊絳竟然巧妙地帶出了同宿舍的同學,一起北上,在費孝通的幫助下,來到燕京大學借讀。但她很快放棄了,因為她心中的圣地是清華大學。
在美麗的清華園,她不僅讀了適合她的專業,朱自清的指導下發表了處女作 《收腳印》。并邂逅了才子錢鍾書。
兩個人見面很戲劇,他急于表白:我 沒有訂婚,外面說我已訂婚,你不要相信。
她說: 我也沒有男朋友。
「見到她之前,從未想到結婚;我娶了她幾十年,從未后悔娶她,也未想過要娶別的女人。」
最美的愛情是天時地利人和的緣分,她和他邂逅牽手,拉開了一生相知相守的序幕。他們一起在牛津大學留學,生下唯一的女兒錢瑗。
國家戰亂時,他們義無反顧地選擇回國,就算是在抗戰時期、或以后動亂的年代,他們都沒有失掉文人的氣節和風骨。被下放干校時,她被派去掃廁所,她自己帶著紙、肥皂和掃帚,她把廁所打掃得干干凈凈,然后坐在旁邊讀書。
一個心有格局的人,任何外界的干擾都影響不了她。無論處境如何艱難,她都能從容面對。
后來,錢瑗和錢鍾書都病了,分別住進兩家醫院的日子, 86歲的楊絳就兩頭穿梭,去照看生命最最親的兩個人。
在錢瑗彌留時,楊絳握著她的手說: 安心睡覺,我和爸爸都祝你睡好。
錢媛先走了,第二年錢鍾書走了,臨別時,楊絳說, 你倦了,閉上眼,睡吧。錢鐘 書說:絳,好好生過。好輕吻他的額頭,吻過63年的歲月。
女兒走了,丈夫也走了, 《我們仨》只剩下楊絳一個人。寫 《我們仨》是錢媛生前的心愿,而且已經開篇。
楊絳在曾經三個人的家里,她用溫暖的筆觸,一個人回憶他們仨,完成了這本書。她認為, 女兒離世不過是回自己的家。
93歲,楊絳出版散文隨筆 《我們仨》; 96歲,出版哲理散文集 《走到人生邊上》,102歲時出版250萬字的 《楊絳文集》八卷。2014年出版 《洗澡之后》。她還孜孜不倦地整理出了《 錢鍾書手稿集~外文筆記》并出版。
女兒和丈夫離世后,她說, 這所謂的家,不過就是人生旅途上的客棧而已,因為他活著時,她說過,鐘書在哪里,哪里就是家。
如今他們都走了,她不知道家在哪里,只是平靜地活著,并且隨時準備回家。對,她樂觀地把生命的盡頭稱 作回家。
2011年時,她發表感言: 我今年一百歲,已經走到了人生的邊緣,我無法確知自己還能走多遠,壽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凈這一百年沾染的污穢回家。
人活百歲,世事看透,方知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無關。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后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
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系。所以世間萬千寵愛,得之我幸,不得也沒什麼不幸。」人世間的他們仨走散了,死后,他們在另一個世界還是《我們仨》。
著名作家夏衍曾說:你們捧錢鍾書,我捧 楊絳。
跨越105年漫長歲月的奇女子,從容一生,優雅一世,豁達與寬容就是人生的格局,太多的人生智慧值得我們學習與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