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無法重來。古語有云,不忘初心,方得始終,無論在我們人生中任何一個階段,如果我們始終能夠做到不忘初心,那麼我們一定不會離真正的大道太遠。
很多時候,我們在忙碌的工作和生活中,漸漸的迷失掉了自己,來不及欣賞沿途的風景。看似我們得到了我們想要得到的事物,其實我們失去的,遠比這要多得多,而且還重要得多。
所以人生且行且珍惜,不要走的太快,沉下心來感受當下的每一天,每一刻,這便是人生最好的狀態。
首先我們就要做到樂觀、積極,因為人生難免都會遇到一些挫折和困難。一個人如何去面對它,體現的是一個人逆商的大小。
請告訴自己,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必須要心向陽光,凡事都要從好的一面去想,以樂觀積極的態度去面對人生,應對世事的無常變化。尤其是當你經歷了很多事情的磨煉,經歷了人生的起伏之后,你經歷得越多,就越會感覺到原來一切都是那麼的平常,自己的心性也會愈加成熟。
宋代的禪宗大師提出了,參禪有三種境界。第一層境界就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這是一般凡夫的知見。也就是說,我們如果僅從表面上去看一件事物,那麼它是什麼,就是什麼,它本該如何,就是如何。我們無法透過表面,去觀察到內在的本質。
第二重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是說我們能夠深入到事物的內部,去觀察他內在的原理,掌握其變化的初衷和源頭。
原來很多事物,并不是我們剛開始認為的那樣,他們有著一些底層的運行邏輯,有著事物發展的本質的規律,如果我們掌握了它,你會發現你能夠很好的駕馭這件事情,而這件事物也正在一步步的朝著自己理想中的狀態去發展。
如《大學》所言: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只有格物,不斷的深入,窮究到底,才能夠得到真理。在真理面前,我們當然就不會被事物的表面所迷惑了。
然而這還并不是最高的境界,第三層境界就是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說的是這時候對事物已經不再產生執著了。因為我們發現一切眾生都是平等的,一切事物的本質原理其實都是相通的。大道至簡,返璞歸真。對一切事物不著相,無有執著。這是真正得道的狀態。
如《金剛經》中所說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人的一生,就是一個修行的過程,我們無須過分激進,踏實的過好當下,安住自己的內心,以無求無著的狀態去前行,探索生命的真諦和人生的意義,也許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