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類人,他們經常說:
「我覺得我不需要戀愛,我更不相信愛情。」
「我還沒做好準備進入一段感情,我也不知道還會有誰會愛我。」
「對一段感情不要投入太多,男人沒有一個是可靠的。」
……
這類人很難建立親密關系,每當自己喜歡上一個人,總是會異常緊張和不安,所以總是似乎會特別冷淡,甚至通過遠離對方來回避自己的焦慮不安。
因為想保持距離,所以不敢做出承諾,會把伴侶的缺點無限放大。
甚至在得知自己喜歡的人也喜歡自己后,采取躲避、貶低對方的方式。
因為不相信愛情,所以在雙方關系變得更親密之前,每天都上演著自我斗爭的內心戲。
最后只用一個單薄的決定就平靜地離開對方。
心理學研究這是 回避型依戀。
這個人好像看起來很不錯,在一開始相處的時候也很禮貌,很體貼。
有的時候會表現得特別熱情。
一旦你想讓你們之間的感情更進一步,你就會突然感覺到這個人對你開始疏遠和冷淡。
回避型依戀:越是愛你,越不敢靠近
心理學家約翰·鮑比在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提出了「依戀理論」,首次指出了情感方面三種主要的依戀型人格:
(1)安全型:人們可以輕易建立愛與信任。
(2)焦慮型:人們渴望與他人親近,卻經常害怕被拒絕,有時過于親密的行為會起到反作用,導致關系破裂。
(3)回避型:這種人對待感情經常會感到矛盾,既渴望獨立又渴望依戀,既害怕被拋棄也害怕被控制,在感情中搖擺不定,若即若離。
回避型依戀(Lithromantic)?
回避型的具體成因也許每個人多少有些細節差異,但共性很明顯。
最大的原因,就是來自 童年的創傷 ,特別是 原生家庭 的影響。
回避型依戀的孩子,在照料者和ta分離時,并不會有明顯的情緒反應,不像有些孩子一樣哭鬧。
回避型依戀的孩子不會抗議,也不會過多地去表達傷心、焦慮,而等到照料者回來時,也不會去尋求親近,而是持續保持自己和照料者之間的距離。
大多數回避型依戀的兒童對照料者和其他陌生人不會有太大區別,照料者在或者不在,對ta來說也沒有什麼影響。
回避型依戀的人往往是在童年早期形成母嬰依戀時,遭受過父母的情感忽視。
嬰幼兒因為弱小,天生對父母會產生依戀的需求。
當他們產生親密的渴望時,如若父母給予積極的回應,那麼在孩子心中就會產生被愛的安全感,形成安全型依戀;
相反, 如若父母比較冷漠,拒絕回應他們的需求,孩子就會感到不安全和痛苦。
小時候,如何處理父母的關系,長大后就如何處理和愛人的關系。
害怕接近自己喜歡的人,并不是只有接近自己喜歡的人才會害怕,實際上,這里面絕大部分人在接近普通的人的時候也會害怕。
只不過這種害怕出現得太早,他們在漫長的成長中已經學會了某些應對策略:
一般是使用「假自我」與人交往,也就是通過扮演一個別人可能會喜歡的我來跟別人互動,而不是用真實的自我跟別人互動。
畢竟連自己的父母都會嫌棄真實的自己,都需要自己假裝一個討人喜歡的自己來取悅他們,何況是別人呢?
與「回避型依戀」的人相處:
不要指責ta,用溫和的態度,表達具體的需求
回避型依戀的人群中很多人可能都有社恐的經歷,所以害怕別人這件事不一定面對喜歡的人會。
在早年面對其他人時一樣也會,只是其他人出現的幾率太多了,慢慢的他們就習慣了應對表面的社交場合,甚至還發展出很多有魅力的社交技能,來獲取外界的贊賞。
很多「回避型依戀」的人在小時候,不僅沒有得到來自父母穩定持久的陪伴和關愛,還常常受到嚴苛的對待。
比如總是被父母「潑冷水」:
你看你怎麼比不上那誰誰誰?
怎麼這點小事也做不好?
你這樣長大了該怎麼辦啊?
就這點小成績就高興了?
你怎麼這麼蠢?
你怎麼這麼不讓人省心?
你能不能懂事點?
怎麼就生了你這個······
沒有被愛過的人,遇見愛會恐慌不安 。
也許ta看上去獨立、固執,好像不需要別人的幫助,或者太過于自我,容易忽視戀人的需要;
ta貌似只會看到你的缺點,不善于發現你的優點,即使你給ta關愛和溫暖,ta也會毫不留情地貶損你。
同時要察覺到,這些表現背后可能是ta潛在的恐慌感在作祟。
親密讓ta感覺個人空間受到了威脅、喘不過氣,所以ta們才發展了這種應對機制,以幫助他們穿越成長的「情感沙漠」。
所以為彼此預留出的空間很重要。
不要指責ta,用溫和的態度,表達具體的需求。
例如:你那天沒有聯系我……(我的感受和想法)
你說愛我卻做了什麼事……(我的感受和想法)
有時候你也需要更大膽地說出你所認為的ta的需要和渴望,雖然這很冒險或者會引起ta對你的攻擊。
99%的心理問題,其實都是人際關系的問題。
創傷,在糟糕的人際關系中形成;
創傷,也能在好的人際關系中療愈。
創傷,在糟糕的人際關系中形成;
創傷,也能在好的人際關系中療愈。
回避型依戀如何自愈?
學會低頭,慢慢敞開內心。
解決回避型依戀問題的第一步,就是讓自我界限變得不那麼僵硬,使「界限」柔軟起來。
通俗來講,就是學會低頭,慢慢敞開內心。
因此需要建立一段深度聯結的關系。
如果從親密關系開始比較困難的話,那我們可以從朋友,或者家人開始。
當然,如果可以找個心理咨詢師,那效果肯定更棒。
回避型依戀人群并不是情感極端主義者。
他們也渴望被愛,但由于自卑和對別人的不信任而害怕失去,所以他們越是喜歡就越是回避。
在他們看來: 「只要我回避,我就不會失去。」
其實我們大多數人都是復合型依戀者。
或者不同時期呈現不同的依戀類型。
把自己的不健康依戀類型變成健康的依戀類型,會大大改善我們的親密關系,從而提高我們的幸福感。
需要注意的是,單一的理論并不能解釋復雜多變的生活。
依戀模式只是人格中的一個維度,彼此吸引的還有許多其他因素,如才華、財富、人品、相貌等等。
彼此吸引只是關系的開始,在親密關系中是否被愛,是否幸福,以及能走多遠則很大程度取決于兩人的依戀模式是否匹配和穩固。
要相信, 每個人身上都有愛的潛能。
人生很長,我們仍然有機會,在每一段關系中,在每一個時刻,選擇成長。
魯米曾經說過:
你的任務不是去尋找愛,而只是尋找并發現你內心構筑起來的反抗它的障礙。
關鍵是,你是否愿意邁出那一步呢?
最后要提醒大家的是,愛ta的同時,也要照顧好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