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們或許都有這樣的經驗和體會:與某人的關系越親密,越容易經常與其發生摩擦和矛盾,反倒不如與初識者交往容易。
這其實是因為人際交往過程中存在著「距離法則」。
距離法則指的是,人際交往應找準合適的距離,交往距離過近不如遠一些。
鬼谷子說:「君臣上下之事,有遠而親,近而疏,就之不用,去之反求。」
意思是,君臣之間,有的距離很遠,關系卻很親密,有的距離很近,關系卻很疏遠;
有的在身邊卻不被重用,有的在離去以后還受聘請。
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太遠,關系會顯得生疏;但也不能距離太近,太近了關系太過親密,勢必會出現摩擦、厭煩,同樣也不能更好地施加影響。
在人際交往中,親密一旦達到過分的程度就意味著疏遠的開始。
所以,為了避免這種過分親密而帶來的危機,就必須把握好相處的距離。
距離產生美
法國前總統戴高樂曾經說過:「仆人眼里無英雄。」
意思是,英雄在大眾面前總是那麼神秘、高大,但在仆人眼中,這一光輝迅速暗淡。
很簡單,距離產生「魅力」。大眾只看到包裝出來的英雄形象,當然會覺得其魅力四射。
但如果他看到了英雄的日常瑣碎生活,就不會對其那麼崇拜了。
所以, 在人際交往過程中應該保持一定的距離,否則偉大也會變得平凡。
保持距離才不會被利用
戴高樂是一個非常會運用「距離效應」的人,他的座右銘是:保持一定的距離!
在戴高樂擔任總統的十多年間,他的秘書處、辦公廳與私人參謀部等顧問及智囊機構中任何人的工作年限都不超過兩年。
他總是這樣對剛上任的辦公廳主任說:「我只能用你兩年。就像人們無法把參謀部的工作當做自己的職業一樣,你也不能把辦公廳主任當做自己的職業。」這就是他的規定。
後來,戴高樂解釋說,這樣規定是因為他不想讓這些人成為自己「離不開的人」。
唯有調動,相互之間才能夠保持一定的距離,才能夠確保顧問與參謀的思維、決斷具有新鮮感及充滿朝氣,并能杜絕顧問與參謀們利用總統與政府的名義來徇私舞弊。
戴高樂的這種做法值得我們深思。
如果沒有距離,領導決策就會過分依賴于秘書或者某幾個人,進而使他們假借領導名義謀一己之私,后果將會非常嚴重。
所以,與下屬相處還是保持一定距離為好。
在上下級之間,領導者有尊嚴才有神秘感,才能影響人。
一旦上下級之間過于親密,就會失去這種神秘,領導者的吸引力也就會蕩然無存。
因為「親近滋長輕視」,任何人在他的貼身侍從眼里都成不了什麼英雄。
因此,上下級之間不可以過親,否則會造成彼此的傷害。
保持距離才不會被妒忌
在現實生活中,「親則疏」的現象是較為普遍的,這大概也可算作一條交際規律。
古人曾告誡說:「親善防讒。」
也就是說,要想結交一個有修養的人不必急著跟他親近,以免引起壞人的嫉妒而在背后誣蔑誹謗。
因為,一旦顯出與君子交往而過分親密,小人就可能由于被冷落而忌恨生出挑撥的念頭,就會從中「離間」,使彼此生疑。
實踐表明,越是親近的人,被傷害的程度就越大,由此產生的怨恨就越深,歷史上兄弟相殘、父子交兵的事件屢見不鮮。
可見,嫉恨、猜忌,在骨肉至親之間比陌生人之間顯得更加厲害。
在人際交往中,必須同他人在心理上保持一定的距離,在經濟上保持相對獨立,在行動上不形影相隨。
在一個單位內,想多找些人談談,尋找共同的語言,特別是有影響的領導,這是人之常情,但必須保持距離,不能交往過密。
假如你只親近個別領導,對正直的領導者來說,他可能會這樣想:
此人拉關系倒挺在行的,工作恐怕是做不好的;
對不夠正直的領導者來說,他也許會這樣考慮:
此人大概沒有多少能耐,一來就得依附我,以后可以當工具使。
這樣一來,你必定會在今后的交際中處于被動。
過分親近個別領導,在一般群眾眼里也是不好的,他們往往會這樣推測:
此人大概是某某弄來的,或同某某有利害關系。
如果你親近的領導,在群眾中有較高的威信,那倒還過得去,如果你親近的領導威信不高,名聲欠佳,那你也必定會隨之掉價。
交往過密顯然不好,因此要把握好相處的適度原則,保持一種「若即若離」的狀態。
這樣就可避免禍患,帶來益處。
鬼谷子說:「決安危之計,定親疏之事。」
在緊要關頭拿出應急對策,確定出親密還是疏遠的分寸。
對此,鬼谷子的定位是:互相利用,利則趨,害則離。
職場中離不開借力,你借我力,我借你力,互惠互利。
但是切記:不會有永遠的朋友,可以做盟友,卻不要做死黨,和誰都要保持一定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