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絳在《我們仨》中寫道:
「生活里一半是柴米油鹽,一半是星辰大海。想調成什麼味,都靠自己。」
她的一生跌宕起伏,顛沛流離,經歷了無數痛苦和紛擾,但她卻在這無常中,用內心的淡定和從容,將自己生活過得綿柔深長。
到了一定年紀,才漸漸明白每個人的生活,難免遇到各種不順,但決定一個人狀態的,是自己的心境。
佛經云:「物隨心轉,境由心造,煩惱皆由心生。」
一切煩惱,其實都來自自己的內心。
心中充滿悲觀消極,生活也會黯淡無光。
只有守好自己的內心,關起門,拉好窗,掃凈屋,與外界的繁雜隔絕,才能感受真正的幸福。
關起門
英國首相勞合·喬治曾說:「當你關起身后的門,你就把過去留在了后面,然后可以重新開始。」
人生在世,難免遇到各種不順心。
只有學會將身后的門關上,將過往關在門外,才能放眼向前。
楊絳的前半生,可謂歷盡坎坷。
年輕時,經歷戰亂,流離各地。
好不容易扛過了戰亂,卻仍舊無法安穩。
在那個特殊年代,她和錢鍾書被各種針對,受盡了委屈。
凌晨就要餓著肚子開始干活,年近花甲也要在田里種一整天的菜。
再次挺過委屈,終于安定下來,卻接連失去了女兒和丈夫。
正如她在《我們仨》中所說:「我們一生坎坷,到了暮年才有一個安定的居所,但是老病相催,我們已經到了生命的盡頭。」
友人來看她,見她孤零零的,忍不住流下了眼淚。
楊絳反勸道:「我都挺過來了,你還這樣哀傷?」
而她,也是如此作為。
失去了摯愛的她,將全身心投入到了熱愛的事業。
她整理錢鍾書的稿子,翻譯《斐多篇》,又先后寫了《我們仨》《楊絳文集》《站在人生邊上》。
即使孤身一人,她也活得充實自在。
導演王家衛說:「人最大的煩惱,就是記性太好。」
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有開心,有悲傷,有成就,也有遺憾。
若念念不忘,只會讓自己負重前行,最終不堪重負。
只有學會讓過去的過去,才能迎接新的生活。
作家亦舒有一次去倪匡家做客,看到他的花園里,盆栽生長得很好,枝葉茂密。
而她自己的花園,卻總是有一些長得不好、快要死掉的植物,疏疏落落。
于是,她便問倪匡有什麼秘訣。
讓她沒想到的是,倪匡竟說:「秘訣很簡單,不過是死的丟掉,換成新的而已。」
養盆栽如此,回望人生也同樣如此。
總有那麼一些事情,不盡如人意,或讓人悲痛,或讓人遺憾。
若不能及時從中抽身,只能荒廢自己的現在和未來。
正如《了凡四訓》所說:「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從后種種,譬如今日生。」
隨手關起門,把往事留在身后,才能將美好擁入懷中。
拉好窗
曾在知乎上看見過這樣一個問題:「怎麼樣才能活得比別人好?」
有一個人回答:「當你只活給自己看,不再跟別人比較誰活得更好的時候。」
深以為然。
正如楊絳曾寫到的:「人家掛著窗簾呢,別去窺望,你總得尊重別人家的窗簾。」
很多人總是拉開窗簾,窺望別人的生活,與自己進行比較,卻往往只能看到那些過的比自己好、令人羨慕的,卻忽略了自身擁有的幸福。
英國作家史密斯,曾寫過一本書《我們內心的「壞東西」》。
在其中,她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史密斯和丈夫在一個朋友家吃飯,這位朋友是一位非常成功的律師。
同桌的還有另一位朋友,這位朋友喝到微醺后,話開始變多,開始和朋友進行比較。
朋友家的孩子成績比自己孩子的好;朋友掙錢多,住豪宅,開豪車;
朋友有時間鍛煉身體,甚至頭髮也比自己多。
「我討厭他們混的那麼成功。」他最后說道。
但是他卻忘了,自己有一個貼心的妻子,有一份穩定的工作,有一群交心的朋友。
他的生活,也是很多人羨慕的模樣。
他更不知道,律師朋友幸福生活的背后,其實也有一地雞毛。
生活中,不少人都如這位朋友一樣,羨慕著別人的生活。
但他們卻忘了,其實每個人的生活都是陽光與陰暗同面,歡喜和哀愁共存。
正如莫言在《晚熟的人》中說:
「 別去羨慕他人,其實每個人的鍋底都有灰,他們并非只有光鮮亮麗,而是藏起了一地雞毛。」
人生在世,我們常常會感到失落,向往他人的生活。
殊不知,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小確幸,在你羨慕他人的時候,他人也在羨慕著你。
你羨慕別人的富有,別人羨慕你的自由;
你羨慕別人的車房、別人羨慕你的愜意;
你羨慕別人的生活多姿,別人羨慕你的身體健康。
我們總想在別人的生活中,找到詩和遠方,卻忘了審視自己的生活。
生活終究還是要靠自己, 與其羨慕他人,不如拉好窗,把自己的生活過好。
掃凈屋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
推開門進入家中,看著沙發上雜亂的衣服,茶幾上零零落落的小物件,心中就不禁煩躁;
看著書架上亂堆的書,書桌上雜亂無章的紙,就完全難以靜下來學習;
而當你下定了決心,徹底將家里打掃干凈,心情就會瞬間好起來,就像被透窗而過的陽光,照進了生活。
房間,就如同一面鏡子,總是能照出我們內心的模樣。
而清掃房間的過程,也是打理心情的過程。
將一切繁雜請出心外,自然能將心思,放在自己的熱愛之上。
楊絳的生活一直很簡樸,住房往往也比較簡陋,但所有的房間都被打掃的干凈、整潔。
即使在特殊事情,她被安排住在臟亂的牛棚,也會花上幾天時間,將牛棚打掃得干干凈凈。
在這樣的環境中,她才會覺得安穩舒心,保持內心的平靜。
哈佛商學院曾經對各界人士進行了研究,發現一個規律:
那些生活幸福的成功人士,家里往往都收拾得整潔干凈;
而感到不幸的人們,通常都住在臟亂的環境之中。
臟亂的房間,則會讓人感到窒息,不斷消耗人的能量。
干凈的房間,能讓人心生寧靜,對生活充滿活力和希望;
晚清重臣曾國藩認為,一個家族是否能興旺,可以看兩個地方:
一是子孫幾點起床,二是子孫有沒有做家務。
在他眼里,打掃房間,擦拭桌椅,收糞鋤草,都是很好的事情,不能覺得是丟面子的事而不去做。
因此,他要求家人每天早起,打掃庭院,保持室內屋外的整潔。
在如此家風之下,曾氏后代人才輩出。
現實中,工作的煩惱,生活的壓力,常常讓我們的內心陷入紛雜。
清掃屋子,規整衣物,思緒也會隨著這井然有序,變得平靜空靈。
正如《掃除力》中提到:「房間,最能反映一個人的精氣神。」
房子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主人的精神面貌、生活態度。
當你居住的環境變得干凈,心也自然跟著干凈。
一旦內心獲得寧靜,沒了繁雜的思緒,自然能專注于熱愛的生活,氣定神閑。
楊絳曾在《洗澡》中寫道:
「人生一世,無非是認識自己,洗練自己。」
人生,本就是一個修心明性的過程。
關起門,別被過往的失意,擾亂如今的生活;
拉上窗,別讓他人的光芒,掩蓋自己的幸福;
掃凈屋,別讓環境的繁雜,打破內心的寧靜。
到了一定年紀才明白,不糾纏,不比較,只有內心的安盈,才能讓生活綻放光芒。
愿你清掃自己的內心,活出自己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