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最稀缺的能力:向內生長
生活中你是這樣的人嗎?
愛生氣,情緒的按鈕,總是被一些稀松平常的小事引爆。
愛焦慮,手中的沙子握得太緊,一次次身心俱疲。
愛自責,不問東西,一味地把所有責任都往自己身上攬。
青蔥年少時,我們總以為所有問題的答案都在外界。
人生半坡,經歷了生活的重重毒打后,才明白:
與其向外訴求,不如向內生長。
一個人最大的清醒,就是懂得所有問題的答案,其實都在自己身上。
愛生氣,源于解讀事情的角度不同
早年的黃渤去劇組扮演小偷,被導演羞辱道:「這個人是什麼東西?能不能用?」
如果換作他人,恐怕早已氣往腦門沖,和導演大吵一架了。
但是黃渤沒有,他絲毫沒有生氣,解讀為:機會來之不易,我要珍惜。
最終除憑著自己出色的演技,讓導演閉了口。
大多數情況下,我們的情緒被引爆,源于我們看待問題的角度太單一了。
就好比心理學上的「 管窺效應」:角度太單一的話,一個人只能看到他所在管子的內部,管子外部的世界他是看不到的。
生活中的很多悲劇都源于此。
之前在新聞上看到一則報道。
父子倆在酒桌上,因為一言不合,大打出手,進而向對方身上互潑白酒。
怒火中燒的父親用打火機點燃了兒子的衣服,兩人身上瞬間起了大火。
最終父親搶救無效死亡,兒子也受了重傷。
新聞中的父子,像極了希臘神話中的大力士海格力斯,只知道一味地去踢那個越來越膨脹的仇恨袋子。
殊不知,只需要換一個解讀視角,停止去踢那個袋子,你就會發現它自動恢復如初。
法學教授羅翔走紅后,粉絲破千萬,很多人在評論區罵他,說他是虛偽主義,滿口仁義道德。
他從來沒有生氣,反而是很冷靜地把微博關掉,交給自己的徒弟來打理。
留下輕飄飄的一句: 誤解是人生的常態,理解是稀缺的例外。
人這一生難免會遇到諸多不順,當我們把胸懷放大的時候,就會發現煩惱少之又少。
心理學上的「費斯汀格」法則告訴我們:生活中10%的事情我們無法掌控,但是90%的事情我們可以掌控。
發生了什麼并不重要,我們也無法改變,重要的是我們如何去看待,去解讀。
當我們勇于跳出思維的囚籠,轉變一下解讀事物的角度,就會離生氣越來越遠了。
誠如一句話所說:「凡事只要換個角度解讀,就沒有什麼可生氣的了。」
愛焦慮,源于手中的沙子握得太緊
電影《黑天鵝》中,女主角妮娜是一位出色的舞蹈演員,在飾演白天鵝的鏡頭中獲得了現場導演的贊許。
然而當她飾演黑天鵝的時候,感覺遠沒有飾演白天鵝,表現得出色。
這使她很是焦慮,為了找到感覺,她不分日夜地苦練,卻連一點起色也沒有。
越焦慮越不在狀態,最終還生生把飾演白天鵝的機會也流失了。焦慮的本質就源于我們把節奏掌握得太緊了,沒有給自己喘息的機會。
把自己逼得太緊,就好比進入了一個暗無天日的囚籠。
當我們學會松弛的時候就會發現,事情反而會進展的更順利。
自媒體博主涼爽,曾為了出新書日夜奔忙,身心異常焦慮,身體亮起了紅燈。
她不得不把工作取消,讓該充電的身體大睡了一覺,之后又去爬山。頓時感覺很渾身輕松,靈感也突然來了。
無獨有偶,作家朱光潛每次遇到寫作焦慮的時候,他就會停下筆到鄉下去散步,使身心得到放松。
之后再回到書桌前,就會感覺到滿滿的能量。
人總是越成長越發明白:手中的沙子握得太緊,只會徒增焦慮。
唯有攤開手中的沙子,保持合適的節奏,才能減輕心理負擔,收獲自在。
對付焦慮,我們可以效仿一下作家李莜懿在視訊中所講的「煩惱箱」方法。
當她遇到一些煩心的問題,比如說孩子不聽話或者自己寫作沒有靈感的時候,她就會把這些問題寫下來,裝進煩惱箱。
當一段時間過后,她再打開的時候發現這些問題,要麼沒有發生,要麼已經被解決掉了。
可見有的時候,有些事情并沒有那麼重要,也不值得讓我們去拼命沖刺。
當我們能夠松弛下來的時候,就會發現很多事情都可以放慢一節拍,緩著來。
要知道, 當一個人開始松弛下來的時候,運氣才會變好。
愛自責,源于習慣做人生的差評師
在網上看到一位作者分享他前同事小溪的故事。
小溪最大的特點是愛自責,把所有的責任都往自己身上攬。
一次部門開會,領導說業績懈怠了,希望大家能夠迎頭趕上。
大家都知道,因為之前有國慶假期,加上很多人都休了年假。
可是小溪不這樣想,她覺得是因為自己發燒請了一天假,才影響了整個工作的進度。
在開完會之后的一周,她每天都是最晚回家。
坐在她附近的同事,如果偶爾和誰說悄悄話,被她聽到了,就自責一定是自己哪里做得不夠好,別人才會議論自己。
按說小溪這種小心謹慎的處事方式,應該很受大家的喜歡,恰恰相反,大家唯恐避之不及,生怕說的某句話不小心又傷到了她。
有句話說得很妙:「一味地自責,猶如中箭,我們能做的就是及時轉身,永遠不要中第二只箭。」
工作中適度地自責,可能會提高我們的工作效率。
但是小溪這種不去分析具體原因,就一味地自責,把全部的責任往自己身上攬,只會徒增無謂的煩惱。
而且越是愛自責的人,越敏感,身邊的人終日都要小心翼翼地。
長此以往,只會讓自己困于方寸之地,囿于瑣碎之間,把自己活成了一座孤島。
佛家曾說:「這世上只有三件事:一種自己的事,一種他人的事,一種老天的事。」
愛自責的人活得太累,就在于把這三件事都大包大攬到自己身上去了。
真正聰明的人都懂得了,只管自己的事。
讓該去的隨風而去,我們的心靈才能獲得真正的自由。
如此才能在這實苦的人生間,游刃有余。
生活本是一場修行,與其做自己的差評師,不如做人生的點贊師。
相信大家都玩過這樣的游戲。
一束光打在墻上,伸出一只手擋在光前面,墻上就立刻有了影子。
想象一下,如果我們想要改變影子,只改變光源,可以嗎?
影子如此,人生亦如是。
所有問題的答案,都在我們自己身上。
生氣的時候不妨換個角度去解讀;焦慮的時候,試著把手中的沙子攤開;遇到問題的時候,勇于去做自己人生的點贊師。
當你開始向內生長的時候,人生也會隨之四通八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