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看到或聽到一些不好的社會現象:某大老板因生意失敗欠下巨債而自盡、某學生因考試失意而消極沉迷于網絡、某帥哥因失戀而萎靡不振…這樣的案例確實不少。
其實,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每個人都要面臨著各種各樣的人生挑戰。
失落感只是人在面臨挑戰時的反應之一,它是一種正常的心理現象。
遇見失落時,人的心理從原來的「有序」轉變為「無序」。經過失落這一特殊時期,經過痛苦的思索、抉擇和努力的超越,又從「無序」的心理轉變為「有序」的心理。這時人經歷了一場考驗人的心理質量和心理能力,也就有了提高。因此,失落感是人生歷程中「正常」的心理現象,無須恐懼。
只是在遭遇失落時,先要擺正好心態,接納平凡的自己;其次是接受失敗,總結經驗;最后要不斷地提升自己,重新出發。
1.擺正心態,接納自己。
「尺有所長,寸有所短」。我們每個人都是平凡的個體,所以我們要接納普通的自己,正確的審視自己尤為重要。允許自己不成功,但絕不支持自己不成長。
拿破侖曾說過:「人與人之間只有很小的差異,但是這種很小的差異卻可以造成巨大的差異,很小的差異即積極的心態還是消極的心態,巨大的差異就是成功和失敗。」
積極的心態可以促進成功,而消極的心態卻導致失敗加速。
華羅庚是我國著名的數學家,他讀小學時,因為不夠聰明,同學們都笑他「廢物」。但是他并沒有氣餒,而是調整好自己的心態。暗下決心,勤能補拙,別人學一小時,他就學兩小時。功夫不負有心人,他最終成為了偉大的數學家。
可見遇見失落時,擺正心態是如何的重要,但光有心態也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要有前車之鑒,接受失敗,再去總結經驗。
2.接受失敗,總結經驗。
其實,人的一生中,會遭遇許多的不盡人意、坎坎坷坷。我們會走過很多的人生低谷,只要堅持、不放棄,無論遭遇什麼,依然堅守自己的那份夢想和初心,你的人生定會迎來逆襲。
在經歷坎坷、逆境、失意之后,勇敢地去接受失敗。并從中總結經驗,不懈地努力,「亡羊補牢」都不晚。
清朝重臣曾國藩在帶領部隊討伐太平天國初期戰勢失利,使其陷入了絕望,投入江中,想以自盡來洗辱。所幸被隨從救起,后在寫給皇帝的報告中提到戰況屢戰屢敗。當時眾人覺得不妥,經過商議,從死亡邊緣回來的曾國藩改為屢敗屢戰。
朝廷在看到奏折后,認為他勇氣可嘉,沒有處罰他,反而委以重任。使得曾國藩從中受到鼓舞,總結失敗的經驗,重整士氣,最終攻破太平天國都城天京。
原本敗軍之將的狼狽,經過曾國藩的成功扭轉,變為了英雄的不折不撓。
有了經驗,還必須不斷地去創新和提升自己。
3.提升自己,重新出發
古今中外,大凡有所成就的人,他們都是經歷過破繭成蝶之前的煎熬的。
也就是說要找到自己的短板,不斷地去學習,修煉自己,從中找到經驗,勇于去探索,去創新,練就一身本領和才藝,再重裝束發,揚帆起航,定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阿里巴巴創始人馬云,對夢想從不放棄,他曾經想考重點小學,失敗。他想上重點中學,也失敗。連考大學都是考了三年才考上。
古代文學家司馬光,以一個圓木頭做枕頭用來驚醒自己,起來繼續寫作。
發明家愛迪生工作起來常常幾天幾夜地不睡覺,實在困乏了,就把桌上的書籍壘起來當枕頭。
若不是他們的努力提升自己,又哪來他們的輝煌?
其實人生的失落,每個人都會遇到。主要看每一個人自己怎麼去面對,重振旗鼓。保持良好的心態,總結經驗和不斷提升自己,重新出發,你一定會到達理想的彼岸。
挺過去,熬過去就是春暖花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