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有這麼一群人,他們秉承著「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理念,對國家、民族有著普通人不可理解的使命感,責任感。
誠然,在近世 100 多年西風東漸的大背景下,儒學、儒家,乃至儒士都被激進的批判者斥作守舊、陳腐的代名詞。
而隨著新思維邏輯的普及,「肉食者鄙」的觀念被發揮到了極致,中國士大夫自身的優點和價值也被貶損殆盡。
而曾國藩恰恰是一位典型的中國士大夫。
曾國藩對很多人來說,有很大的魅力,百年來中國歷史上眾多風云人物都對他頂禮膜拜。
他被后世譽為「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完人,他及其家族都福報深厚,甚至時至今日,曾氏家族依然興旺發達,人才輩出。
[毛.澤.東]曾評價他說:「愚于近人,獨服曾文正」。
而蔣介石,更是一生都在推崇曾國藩的為人處事,他的枕頭旁永遠只有兩本書:一本是《圣經》,另一本則是《曾國藩家書》。
俗話說「為人須看曾國藩」。
曾國藩的這種處世哲學,包含了對人性固有弱點的認知和接納,又有著人在困境中的無奈與轉圜,能觸發人多方面的思考。


讓交往之人覺得放心、舒服,才是最聰明的做人之道。讓人放心,是對一個人最高的評價,這意味著這個人厚道,靠譜。
曾國藩說:「 行事不可任心,說話不可任口 」。 為人處世,不可隨心任性;說話更要出言謹慎,不可任意妄言。
曾國藩做京官時,因經常批評朝廷那些官官相護的官員,進而得罪了眾多大臣和地方官紳,因此處處受打壓。
咸豐剛剛登基時,他更是直言不諱的地在朝堂上批評皇帝: 「 小事精明,大事糊涂。徒尚文飾,不求實際。剛愎自用,出爾反爾。 」
咸豐帝聽后怒不可遏,非要降罪于曾國藩。后來還是季芝昌等大學士求情,曾國藩才躲過一劫。
曾國藩在家反省了兩年,研讀了老莊后,明白了自己處處碰壁的原因:不懂得慎言。
再次出山后,曾國藩處事風格大變,對待別的官員,說話委婉溫和,不再疾言厲色。
史上因亂說話惹來禍端的,不勝枚舉,更有楊修等人,為此而丟掉性命。
能夠管住嘴,其實是一種高級的處世法則。
心存善念,嘴上則能留德。
話出口前,會顧及他人感受;而任言是非,信口雌黃,終會傷人又傷己。
能夠守好心,管住嘴,福雖不至,禍已遠離。
子貢問曰:君子已有惡乎?
君子也有憎惡的人和事嗎?
子曰:有惡,惡稱人之惡者。
是有所憎惡的,憎惡宣揚別人過錯的人。
智者,必定不為嘩眾取寵,也不趁口舌之快,去揭人短處。
為自己留口德,為他人留面子。
俗話說,「立身以不妄語為本」, 「 禍從口出 」 。
立身最大的挑戰就是驕傲和自大,說出一些言過其實的話,為了夸耀自己的能力而吹牛。
這樣做首先會給自己招來災禍,再有也會失去別人對自己的信任和尊重,誰還會放心把事情交給你呢?
所以,喜歡逞一時口舌之快的人,最終都難成大事。


《 荀子·榮辱》有言 :「 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窮,怨天者無智 」 。
有自知之明的人不抱怨別人,懂得命運的人不抱怨老天;抱怨別人的人必將無法擺脫困窘,抱怨上天的人必定無法立志進取。
經常抱怨的人,身上都會充滿著負面消極的因素,使人不愿與之相處,
反而一個不抱怨的人,才會顯得很有修養,周身充滿著正能量。
曾國藩的一生可以說比較順遂,功成名就,但他的弟弟,情況就不那麼好。
曾國藩的六弟曾國華在寫作方面的天賦很高,曾國藩一直期許他能夠憑借文章考取功名,做一番事業。
曾國華也很自信,但在科舉考場上,卻屢屢失利。
這對他來說是很大的打擊,曾經志向高遠的翩翩少年,卻在科舉之路上屢屢碰壁,他的心態一落千丈,整日喋喋不休地抱怨。
曾國華抱怨考官沒有眼光,看不懂自己的文章;他甚至抱怨自己的妻子,沒有管好自己,導致自己沒有盡全力讀書。但始終沒找自己身上的原因。
曾國藩得知后,在寫給曾國華的家書中,狠狠地批評了他一頓。
曾國藩毫不留情地說:「你考不上,完全是因為你沒有努力、自暴自棄,怪得了誰?你有什麼資格抱怨!」
曾國藩說: 「 牢騷太甚者,其后必多抑塞。蓋無故而怨天,則天必不許,無故而尤人,則人必不服,感應之理然也 」 。
《論語·憲問》記載孔子感嘆: 「 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 」 。
不怨天,不由人,而知修身立德,完善自我。
成熟的人,懂得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就夠了。
要相信,只要我們努力了,即便沒有成功,也必然會有另外的收獲。
自己不努力,事情失敗了,還要處處抱怨別人,抱怨事情本身,這種人是最沒有出息的,也是最沒有希望的。


曾國藩資質平平,七次參考才中了秀才;身體稟賦很差,一生與多種嚴重疾病相伴;出身也很平常,祖上幾百年間都是平頭百姓。
但他卻通過個人的不懈努力,完成了脫胎換骨、超凡入圣的變化,達到了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境界。
從一介平民到晚清重臣,從書生治軍到洋務運動,從湘軍的創立到名震八方,他的一生經歷了太多的事情,也成就了很多事情。
曾國藩入仕后十年七遷,連升十級,被譽為近代政治家,戰略家、理學家、文學家。
樂府有詩:「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岳飛亦有言:「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曾國藩從小讀書非常刻苦,每天不背下一篇文章不睡覺;三十歲開始,堅持每天寫日記自省;用三年的時間戒煙,用三十年的時間戒掉了其他毛病。
翰林學士之后,曾國藩依然用每天必做的「十二門功課」嚴格要求自己。
修身起始階段,重要的是猛 , 在進行階段,更重要的是韌。
自我完善的過程中,一個人肯定會經受無數次的反復、失敗、挫折甚至倒退。關鍵是不能放棄。
曾國藩說「:凡人作一事,便須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見異思遷,做這樣想那樣,坐這山望那山。
人而無恒,終身一無所成」。
一個資質非常平庸的人,如果實心實意地進行自我完善,通過陶冶變化,也可以成為超人。
人的努力與天的栽培,會讓一棵樹靜靜長高,也會讓一個人慢慢成熟:「勿忘勿助,看平地長得萬丈高。」
生命的充實感是一種伴隨著陣痛的快感。
不斷地突破舒適圈,才能獲得成長,才能盡享生命的質感。
一個人想要擁有和美的人生,聰明的處世之道必不可少。
守好心,管住嘴,切勿貪口舌之快惹人猜忌;
寬待人,不抱怨,心寬似海方能享受暢快人生;
越努力,越幸運,努力終將匯聚成未來的滿堂喝彩。
學好聰明人的處世之道,定能將這一生活得燦爛如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