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這一輩子,都想不負于心,都想能夠安安穩穩過一生。
有愛人,有家庭,有理想的生活,有美好的歸宿。
這是大部分人的夢想,無論在哪個時代,都相差不了多少。
然而這愿望看上去簡單,但真正想實現卻并非那麼容易。
有些人忙忙碌碌一生,最終也未必能擁有,有些人看上去其貌不揚,甚至很多人感覺可能與幸福沾不上邊,卻反而出乎意料過上了想要的生活。
這就是人與人的區別。
有人優秀,有人平庸, 但真正能過得好的,卻不以此論英雄。
尤其對女人來講,真正能過得好的,往往是這一種。
簡·奧斯汀說,有錢的單身漢,總是要娶一位太太的。
那麼適齡的女子,也終是要為自己尋找一個合適的歸宿的。
《傲慢與偏見》是簡·奧斯汀的代表作。
作品以達西和伊麗莎白的愛情糾葛為線索,共寫了四起姻緣:
伊麗莎白與達西、簡與賓利、莉迪亞與威克姆、夏洛蒂與柯林斯。
而今天在這里要談的就是夏洛蒂與柯林斯的婚姻。
夏洛蒂是一位27歲的未出嫁的女孩,這對于當時社會來講是個很嚴重的問題。
如果她一直找不到合適的伴侶,將會耽擱下面妹妹們出閣的時間。
倘若她終身不嫁,那麼連累的可能是她的兄弟。
關鍵在于,夏洛蒂的家庭并不富有。
無論是夏洛蒂生活的年代,還是現代社會,對于單身的女孩都是不友好的。
夏洛蒂長相普通,也沒有財產傍身,她的年齡越來越大,待在家中已成為一種尷尬。
在這樣的情況下,她結識了柯林斯,他是一位牧師,是夏洛蒂好友伊麗莎白·班納特的表哥,也是班納特家財產的繼承人。
原本柯林斯是準備向班納特家的女兒求婚的,無奈他看中的大姐簡已有了意中人賓利先生,他向伊麗莎白求婚,卻遭到她無情地拒絕。
柯林斯有自己的目的,他未來要繼承班特納家的財產,再娶了他們家任何一個女兒,便能以恩人的姿態居高臨下,可是沒想到伊麗莎白并不屑于和他在一起。
被拒絕總歸是一件讓人感到恥辱的事情,而這時柯林斯卻無意得到夏洛蒂的安慰
——她原意是幫助閨蜜伊麗莎白避開再次受到柯林斯的求婚。
但其實這里邊也包含著夏洛蒂的私心, 如果自己能吸引柯林斯的注意,他轉而向自己求婚,那麼夏洛蒂就能如愿以償地把自己嫁出去,還能擁有一個像樣的家庭。
柯林斯目前是一位牧師,職業穩定,有固定的收入,而未來他還能得到班納特家的財產。
這樣一來,不但解決了自己的終身大事,緩解了家庭的壓力,還能提升家族的地位。
這些完全達到了夏洛蒂的目的,至于愛情,她并沒有想過,畢竟魚和熊掌不能兼得。
她長到這麼大也沒遇上愛情,白白蹉跎了這麼多的歲月。
如果把婚姻的美滿看得過分認真,那麼終究很難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
而對于夏洛蒂來說,抓住當下才是最重要的。
對一個家資微薄受過良好教育的年輕女子來說,結婚是她最體面的歸宿,因為至少在生計方面是無憂無慮了。
所以,當夏洛蒂意識到這對于自己來說是個最好的機會時,她便毫不猶豫地出手了,她為自己找到一個避風港。
這件事唯一難堪的,可能會讓閨蜜伊麗莎白感到驚訝。
雖然夏洛蒂急于把自己嫁出去,但她并不想失去和伊麗莎白的友情,害怕會受到她的指責。
夏洛蒂對感到驚訝的伊麗莎白說:
「你為什麼會感到驚訝呢?我從來不羅曼蒂克,我想要的只是一個舒適的家。衡量柯林斯先生的性格、社會關系和地位,我覺得和他結婚后的幸福機會,不會比別人少。」
她的態度不卑不亢,這是她光明正大爭取來的婚姻,或許沒有看起來美好的愛情。
但對于她來説,擁有這些,便已經足夠了。
愛情,并不見得人人都能夠擁有,但幸福卻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取的。
其實,講這個故事,并不是鼓勵大家不以愛情為目的結婚。
而是借這個故事,去説一個大家或許很難承認或接受的事實——婚姻和愛情,完全是兩件事情。
婚姻是兩個人,選擇一種合法的形式,後半生選擇一起生活;
而愛情,就是愛情本身,有時候還真和婚姻沒多大關係。
婚姻,更多是責任;愛情,更多是自我的感知。
那麽我們説回來幸福:
幸福是什麽樣的?或許每個人的定義都不同。
為什麽「知足者常樂」?因爲簡單一點,容易滿足一點,有時候真的更幸福。
但是,知足的背後,是對自己的清醒的認知——到底什麽是我必須要的?什麽又是退而求其次的?
在兩者不能兼得的情況下,我能捨掉什麽?不能放棄什麽?
當我們看清楚自己,在不這麽容易的生活裏,做出最忠于自己的選擇,
或許,這就是幸福。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