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絳先生說:「人間不會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雜著煩惱和憂慮,人間也沒有永遠。」
世道紛紛擾擾,世人匆匆忙忙。
也許彈指一揮間,我們的人生就已經過了大半了。在時光面前,我們的這一生,就跟沒有活過一樣。
我們不妨思考一個問題,如何才能更好地活好這一生呢?
儒家的 孔子認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你我對于個人和社會責任的追求。
道家的 老子認為,人這一生, 要以「出世」的態度去生活,懂得修身養性才是正道。
道家的 莊子認為,人活著,就該 逍遙于天地之間,不要受到世俗的束縛,盡心地活一場,那我們的人生就圓滿了。
當然,佛家的 佛陀認為,人生的意義,就在于 渡 盡此生的劫難,不再有世俗的欲望,活成最為純粹的模樣。
其實,不同的人,對于人生意義的理解,也都各不相同。而我們,也該有自己的追求,切勿讓自己白活一輩子。
走到人生盡頭,才徹底明白人生的真相。
鎮上的陳老伯今年已經80歲了。雖然臥病在床,但他對于自己的一生,已經很知足了,因為他曾經為自己活過一場。
年輕的時候,他去過農村,進過工廠,反正 看透了「蕓蕓眾生相」。中年的時候,他下海經商,也去過南洋, 交過不同的朋友,看到過不同的風景。
到了晚年,他選擇回到老家, 捐了一筆錢,用來資助當地的孩子讀書,反正特別有善心。
想起自己的經歷,陳老伯其實特別滿足。在他看來,有很多事兒,自己都經歷過了,雖然說沒有取得太大的成就,但能在這個世上留下一點痕跡,也算是無憾了。
有一次,他跟年紀30歲的孫子說了這麼一句話: 「沒必要抱怨人生太苦,你只是這世間的過客而已。你此生的使命,就是聽從本心做事,沒必要在乎別人說什麼。」
孫子特別不解,就問了一句:「我想成就一番功名大業,可還是無能為力,那我該怎麼辦呢?而且,我看到身邊的朋友都特別有錢,所以我覺得自己特別失敗。」
對于孫子的話,陳老伯是這麼回應的: 「人活一世,又有什麼好比較的呢?很多東西,都是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唯一有價值的,就是你的經歷。」
人老了,領悟這三點,人生就圓滿了。
第一點:經歷不同的事兒,欣賞不同的風景。
俗話說:「井蛙不可語海,夏蟲不可語冰。」井底之蛙和夏蟲,就是因為存在一定的缺陷,所以它們無法認清這世間的現實。
但人不一樣,我們有選擇的余地和空間。只要我們想,那我們就可以去做不同的事兒,經歷不一樣的人生。
就像上文的陳老伯,當過農民、工人和商人,也當過老板,到過不同的地方留下了自己的足跡。這,不就是他豐富的人生經歷嗎?
但愿我們,不要在老去的那一天,才對白紙一般的前半生感覺到遺憾。有些事,及時做,甚至盡快做,那才是我們的追求。
第二點:聽從本心,意隨心動。
王陽明認為,此心就是宇宙,此心就是世界。
我們的心,就是我們的一片天地,也是我們此生的導引者。該走向何方,該過成什麼樣子,不要讓別人來決定,而是要聽從自己的心意。
就像《月亮與六便士》中的主人公,年紀四十歲還敢放棄一切,去追尋心中的夢想。這,真的就不正常嗎?
他沒有不正常,反而活很通透。 因為他聽從了自己的本心,知道自己要做什麼。否則,他終究會在老去的那一天,才后悔唏噓。那個時候,就真的遲了。
第三點:不爭不怨,盡好本分。
白居易寫道:「蝸牛角上爭何事,石火光中寄此生。」
在蝸牛的觸角上,我們到底要爭什麼呢?啥事兒都沒有必要爭,因為人生太短暫了,沒必要把時間浪費在「爭」的執念上。
這一刻爭贏了,不見得未來就一定會贏。這一刻輸了,不見得未來就一定不幸。
每個人的人生,都有他的時區,我們不能一概而論。
就像有些人大器晚成,上了年紀才成功,難道他就需要糾結嗎?就像有些人一輩子都順暢,而我們歷經波折,那我們就該自卑嗎?
做人吶,不要爭太多,也不要怨恨太多,做好自己的本分,那就可以了。
這里的本分,就是完成自己的使命。
該去哪里發展,就去哪里發展,該得到什麼,就得到什麼,千萬不要「爭執」那些不屬于自己的東西。
楊絳先生說:「上蒼不會讓所有幸福集中到某個人身上,得到了愛情未必擁有金錢;擁有金錢未必得到快樂;得到快樂未必擁有健康;擁有健康未必一切都會如愿以償。」
所謂「命中只有八斗米,走遍天下不滿升。」
一個人真正的智慧,就是他知道自己有幾斤幾兩,盡力過好每一天,盡心活好每一刻。
這,才會讓我們殘缺的人生,逐漸變得「圓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