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戰時期,以蘇聯為首的華約和美國為首的北約在歐洲相互對立,社會主義陣營和資本主義陣營全面對抗。
作為二戰期間的戰敗國,德國被一分為二,分成了東德國(民主德國)和西德國(聯邦德年國)。東德和西德又在後來分別加入了華約和北約這兩個軍事集團組織,德國成為了兩大陣營對抗的最前線。
明明本就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由于意識形態的對抗上升到軍事層面,德國的民眾在長達半個世紀的分裂裡要面對來自自己同胞的軍事威脅。作為衝突的最前線,東西德的軍事力直接決定了戰爭的走向。
在北約的眼中,蘇聯軍隊的鋼鐵洪流固然可怕,但是一旦發生衝突,只有17萬人的東德軍隊帶來的威脅更加直接。要知道東德的實際控制面積不及西德的二分之一,人口數量更是不如西德,蘇聯對東德的援助遠沒有北約對西德的援助那麼全面,西德軍隊巔峰時期更是有著超過45萬人的兵力。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