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甲彈是以炮彈材料的硬度與形狀,加上裝藥在射擊時傳遞的動能,在與堅硬的目標接觸時穿透表面而達到破壞的效果。穿甲彈的威力取決于炮彈擊中目標時的動能,和炮彈材料自身的物理特性。穿甲彈在炮膛中被發射藥加速出膛之後只受阻力和重力的作用,為了使穿甲彈在擊中目標時仍然存有較大的速度,穿甲彈在設計時就必須採用有利于減小阻力的形狀。穿甲彈除了用來反坦克以外,也可以用來對付其他堅固目標,或者使用在炸彈上,攻擊軍艦的防護裝甲。
最初,使用穿甲彈並不是用來對付坦克,而是在海上的各式軍艦,由于當時戰艦的裝甲上普遍都進行了表面滲碳處理,為了擊穿這一層碳,穿甲彈上普遍覆蓋上了一個鈍頭的被帽,這就是被帽穿甲彈(APC),而為了減少炮彈飛行時的空氣阻力,通常會在被帽上再覆蓋一層風帽,這就是風帽被帽穿甲彈(APCBC),並于二戰中開始應用。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