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勤「快樂車」,安裝交錯式負重輪的三號坦克
交錯式負重輪是二戰德國坦克的典型特征,例如虎式重型坦克、黑豹中型坦克就采用了它,不過并非所有德國坦克都使用,例如三號、四號坦克的量產型號就沒有,不過德國人仍然在部分坦克身上進行過技術嘗試。
按照德國人在二戰前的設想,他們的坦克部隊將以二號、四號坦克等作為輔助裝備,以三號作為戰斗坦克,主要擔任與敵方坦克交戰的任務。作為裝甲部隊的核心裝備,三號坦克的性能要求自然很高,然而早期的負重輪和履帶并不能讓德軍十分滿意,尤其是波蘭戰役期間發現坦克越野性能有待進一步強化。
Z.W.40型三號坦克在1937年就出現了,不過當時并不是安裝交錯式負重輪,而是計劃給三號坦克安裝邁巴赫HL 190型發動機提升機動能力,這項計劃在1939年9月發生改變,將注意力轉移到懸掛上。
能夠生產重型半履帶車的FAMO工廠負責此事,工程師并不是簡單地給坦克套上新的負重輪,而是根據坦克具體情況進行重新設計。
首先考慮到之前535毫米直徑的負重輪越野性能不好,于是改成了850毫米的掛膠負重輪,輪上有減重孔,同時放棄了托帶輪,坦克每側交錯式安裝6對負重輪,履帶板也進行修改適應這種變化。
這樣的修改對德國工業來說不過是小菜一碟,帶來的效果卻讓人滿意,在第一輛原型車在工廠內測試通過后又得到了20輛原型車的訂單。坦克在奧地利山區進行過測試,結果表明坦克越野性能有了明顯提升,它能通過0.65米深的積雪,消除了負重輪橡膠過熱的問題,高速行駛能力更好。
德國人一開始并沒有將這些原型車投入到前線,主要用于技術實驗。不過在1942年左右前線局勢有變,T-34和M4坦克的大規模出現迫使德國調整裝備思路,三號坦克偏小的體格限制了火力升級空間,反倒是四號坦克更適合作為主力。
在1942年后對三號坦克的升級工作就少了很多,繼續生產的型號只有M、N型等少數型號,并且產量相比之下也不是很多,可見德國人已經不那麼重視三號了,給它升級懸掛的工作自然沒有下文。
給三號坦克更換交錯式負重輪的想法從技術上來說是可行的,有助于提升坦克性能,可從現實來看不是好的選擇,它讓生產和后勤維護變得更加復雜,原本半履帶車、黑豹坦克等就已經讓德軍焦頭爛額,尤其是泥濘的東線戰場,要是把所有三號都換成交錯式負重輪,后勤單位會增添無數「快樂」。至于那21輛特別的三號坦克,它們在戰爭中消耗殆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