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成熟,往往從嘗遍人情冷暖,看遍世間百態開始的。
楊絳先生曾在古稀之年,寫過一篇散文《隱身衣》。
在她和錢鍾書先生看來,放低自己,秉持卑微,才能認清世態,智慧應對。
她在書中寫到:「身處卑微,最有機緣看到世態人情的真相,而不是面對觀眾的藝術表演。」
高山之巔,只會看到云海蒼茫;身入人間,才能體會世態炎涼。
然而,生活中有太多人把自己擺在高處,為了爭一口氣,使得自己耗費太多精力,最終落得一事無成。
《易經》中說:「謙謙君子,卑以自牧。」
自古以來,凡是有所成就之人,皆懂得放低自己。
位高而不自滿,才高而不自傲。保持一顆低調謙卑的內心,收獲到一份不一樣的驚喜。
放低期待
有人曾問:「什麼是提高幸福感最快的方式?」
有一個回答這麼說:「降低期望值。」
確實如此。
人們總是習慣于對某人某事抱有很高的期待,一旦事非所愿,便開始悔恨、懊惱,從而開始無休無止的較勁。
然而,在這個世界上,無論是為人還是處事,都不應該太過強求,保持心態的平和,降低預期的希望,幸福便會陪在身邊。
《海上鋼琴師》的主角叫1900,是一個被遺棄在輪船上的孩子。
他從小便生活在船上,一次機緣巧合,他接觸到了鋼琴。
從此他的音樂天賦被激發出來,陌生的曲目只要聽一遍,他便可以完整彈出。
他的名聲越來越大,更在一次斗琴中驚艷全場,名氣更是到達巔峰。
從此之后,不斷有人勸他下船,告訴他,憑他的驚世才華,名聲、財富,統統都能得到,可他卻拒絕了下船。
人們不理解他,覺得船上單一枯燥,有何樂趣可言。
但1900卻說:「陸上的人喜歡尋根問底,虛度很多的光陰,冬天憂慮夏天的遲來,夏天擔心冬天的將至,所以你們到處去追求一個遙不可及四季如夏的地方,我并不羨慕。」
1900從不羨慕別人,他明白一個人的幸福,從不依靠名利欲/望這些外界物質,真正的幸福,永遠是內心的安寧。
成年人最好的期待,便是沒有期待。
一個人接觸的人越多,越明白世間的涼薄;走過的路越多,期待的便越少。
太宰冶曾說:「沒有過度的歡喜,便沒有極度的悲傷。」
這個世上有太多徒勞無功的人與事,與其期待他人,不如關注自己;與其盼望收獲,不如放平心態,學會看淡。
人生本難圓滿,該忘時忘,該放則放。
當你不抱期待時,生活處處驚喜;當你期望降至低處后,時時都有變化。
人生欲/望萬千,減少依賴,降低期待,方能從容生活,無欲則剛。
放低心態
聽過這麼一句話:「若晴天和日,就靜賞閑云;若雨落敲窗,就且聽風聲。」
話語雖短,卻點出了處事該有的心態。
人生起伏跌宕,難免事事無常,是沉淪于世,還是觸底反彈,關鍵在于一個人的心態如何。
1997年,錢鍾書和楊絳唯一的女兒錢媛去世;1998年,錢鍾書也離開了人間。
對于楊絳而言,至親的離世,讓她悲痛欲絕,生無可戀。
很多人都覺得她挺不住了,可她依舊挺了過來。
雖然「家」沒了,可她的世界卻并沒有崩塌;雖然只剩她獨自一人,可她卻在文字里,與親人一起團聚。
在之后的歲月里,她寫了《從丙午到流亡》,寫了《我們仨》,寫了《走到人生邊上》。
于是她走出了生命的陰霾,跨過了人生的至暗;于是她又一次活出了精彩,活成了「楊絳先生」。
其實,人到了一定年紀,就會正視生命的刁難,開始尋找屬于自己的平靜,以此來對抗命運的不公。
人活著,不如意事常八九,與其患得患失,糾結于痛苦之中,不如豁達一些,無畏一點,學著照顧自己,安撫自己。
降低心態,放下遺憾,如此才能在混沌中覓得平靜,于低谷處習得釋然。
豐子愷在《豁然開朗》寫過這麼一句話:「既然無處可逃,不如喜悅;既然沒有凈土,不如凈心;既然沒有如愿,不如釋然。」
放低了心態,人生才能輕盈;看淡了悲歡,生命才會通透。
人這輩子,其實活得就是一個心態。
多一分歷經滄桑后的淳樸,少一分面對失去時的牽掛,人生才能輕松自然,樂得自在。
放低姿態
王陽明說:「千罪百惡,皆從傲上來。」
生而為人,最忌張揚。目高于頂,氣過于人,難免被旁人疏離,被環境所不容。
為人處世的態度,往往決定著人生的高度。
姿低則順,高傲則阻,前路漫漫,皆在這俯仰之間。
杜甫年少時便已才華橫溢,鋒芒畢現。駱賓王七歲詠鵝,被世人稱為神童,他就七歲詠鳳凰,自認是神童中的神童。
他的朋友,結交皆老蒼;他的夢想,致君堯舜上。
十四五時,他已「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十九歲時,杜甫與李白問訪仙山;與高適對酒放歌,對于未來,他自覺前途無限。
然而,是非所愿,李林甫的「野無遺賢」,讓杜甫第一次認識到現實的殘酷。
「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杜甫客居長安十年,終認清現實殘酷,選擇放低姿態,走入世間。
杜甫雖仕途坎坷,卻心系天下,為國為民,以詩詠志,終留詩青史。
其實,越是見識少的人,才越會把自己當回事,那些歷經過繁華,走過落寞的人,往往秉持最謙卑的姿態,與世界安然處之。
印度詩人泰戈爾曾說:「當我們大為謙卑的時候,正是我們接近偉大的時候。」
放低姿態,并不是卑躬屈膝,作小人之姿,而是在低處靜默,保持謙卑低調,繼而俯身躬行度過此生。
人這一生,起點有高有低,天賦有好有壞,但最后決定成功與否的,往往是一個人的態度。
身段放低一尺,層次才會拔高一丈。
唯有放低自己的人,方能在紛擾的世界中,保持一顆謙虛、不停歇的心。
放低欲/望
叔本華說:「生命是一團欲/望,欲/望不滿足便痛苦,滿足便無聊,人生就在痛苦和無聊之間搖擺。」
人生這趟旅程,誘惑無數,欲/望橫流,唯有平心靜氣,放低欲/望,才能固守本心,找回自我。
物來順應,未來不迎,便是一個人對生命最好的姿態。
俗話說,學得文武藝,貨于帝王家。
年輕時的陶淵明,亦有著建功立業,光耀門楣的宏愿。
然而,東晉末年,天下戰亂,民不聊生,各路軍閥只為自己利益,從不顧百姓死活。
看著眼前這茍且的世界,陶淵明失望了,他選擇了回家種田,自得其樂。
他不再為名利爭搶,不再為欲/望執著,而是享受著「花間一壺酒」的逍遙自在。
在那個欲/望叢生的時代里,唯有陶淵明活出了屬于自己的自在和諧。
其實人生就該如此,前半生鮮衣怒馬,后半生采菊悠然。
人這一輩子,既要懂得做加法,塑造自己,累積經驗與知識的厚度;也要懂得做減法,審視自己,減去欲/望與負擔的糾纏。
少一些欲/望,才會多一些輕松;知足常樂,才會感受人間至味清歡。
古話說:「少欲則人靜,人靜則心簡,心至簡,才會萬事無求。」
人活一世,一切皆是外物,靈魂的豐盈往往在于內心的抉擇,而刪繁就簡的生活,往往能退盡欲/望,回歸本心。
放下浮躁的心,放下執著的情,放下求而不得的欲/望,唯有這樣,才能活得更從容。
尼采說過:「一個人知道自己為什麼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種生活。」
生命,是一場無法后悔的旅程;人生,是一幕不可復制的劇目。
人這一生,無論身處什麼樣的境遇,無論世間如何變幻,終歸要走好自己的路。
放低自我,才能保持冷靜不糊涂;冷眼旁觀,才會不被世相所左右。
放低期待,減少依賴,才能正視自己,在紛亂中收獲寧靜;
放低心態,榮辱不驚,才能平靜度世,在悲傷中尋得自我;
放低姿態,藏鋒守拙,才能不畏風雨,在靜默中成就未來;
放低欲/望,有所堅守,才能懂得取舍,在執念中去繁就簡。
聶魯達說:「當華美的葉片落盡,生命的脈絡才歷歷可見。」
告別浮華,才能靜觀潮起潮落;
踏實而行,才能心隨云卷云舒。
一個人的強大,就是在這一場場人間煙火,一幕幕中悲歡離合中錘煉而來的。
夢醒人間聽微雨,江山還似舊溫柔。
放低自己,心懷謙卑,生命從此枝繁葉茂,世界也會變得與眾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