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絳作為民國最后一位傳奇女子,她的一生充滿了跌巖起伏,悲歡離合。早年經歷顛沛流離,晚年飽嘗生離別。
可她面對生活卻始終保持著從容淡定,優雅而智慧地走完了自己的百年人生。
今天的我們更應該學學她的處世遇事的態度和大格局。
遇急事要靜,沉穩應對
楊絳遇急事時,常常顯得非常沉穩與冷靜。抗戰后期,日偽當局實行對上海的控制,隨時都會逮捕市民問話。
有一天,楊絳在家輔導女兒功課,兩個日本人突然造訪,傳話叫楊絳第二天去趟司令部。
楊絳面對他們的傳說表現出異常地平靜,第二天一早精心打扮一下,帶著一本書就出門了。
到了司令部,同被傳喚的其他人都惶恐不安,而楊絳卻獨坐角落里,若無其事地看起了書。
日本人審訊她時,問了很多問題,她卻出奇地淡定,從容不迫,對答如流。所以日本人在她的身上亳無所獲,只得客氣地送走她。一次危機就這樣化險為夷了。
人只有遇事冷靜才能從容面對,化干戈為玉帛。
遇爛事要離,抽身而退
楊絳在清華任教時,曾有一個女學生故意誹謗她,說她上課專講談戀愛。
可是面對這無中生有的爛事,楊絳不想辯解,她不認識那女學生,那樣的話她更沒有說過,她相信「清則自清」。她知道了解她的人自然知道,不了解她的人就隨他們去吧。
她并沒有讓這爛芝麻事影響到她的生活,她照樣讀書寫字,上課教書。
沒多久,這件事便再也沒人提起。
到了下學期,選修她課的人,反而比之前還多了不少。
這就是所謂的:「建大事者,不忌小怨。」
當自己的眼界足夠寬,格局足夠大時,這些爛事只是你前行路上毫不起眼的小石子,根本成不了絆腳石。
遇難事要熬,終會光明
經歷風雨之后,總會看見彩虹。
楊絳一家人在時局動蕩時,擠在法租界避難,學校被迫停辦,錢鍾書找不到工作,她只能去做家教來維持生活。
生活雖然窘迫,但她并沒有放棄寫作,她仍筆耕不輟。
1943年春,戲劇《稱心如意》一經推出,便廣受好評,這也使她正式開啟了文學之路。
特殊年代,她挨過批斗,被下放改造,看管過菜園,也刷過廁所。
晚年還迎來了生離死別的絕望,先是女兒錢瑗肺癌晚期無醫,離開人世,不久后,錢鍾書患膀胱癌也離她而去。
巨大的悲痛之后,她還是振作起來,完成他們的遺愿,替錢鍾書整理書稿,替女兒完成沒完成的作品《我們仨》。
人生浮浮沉沉,生活起起落落。
你所遇到的所有磨難,熬不住,就是障礙,熬過去,就是新的台階。
當你處于人生最低谷時,說明今后走的每一步都在向上,堅持總會看見光明。
遇順事要斂,低調謙遜
格局越大的人,在順風順水時,越是懂得內斂。越會明白:水深為海,人低為王。
楊絳先生一生創作了大量膾炙人口的作品,擁有無數高光時刻,但她卻始終保持謙卑的姿態。
有人贊她是著名作家,她說:「沒有這份野心。」
有人說她的作品暢銷,她說:「那只是太陽曬在狗尾巴尖上的短暫間。」
有人說得到她的一本書總要珍藏起來,她說:
「我的書過了幾時,就只配在二折便宜書肆出售,或論斤賣。」
面對紛至沓來的榮譽和光環,她卻說她最大的渴望,是人們把她忘記。
2014年,牛津大學艾克塞特建院700周年,學院特推選她為榮譽院士,可她卻謝絕了這榮譽頭銜。
她回信自謙地說自己只是個旁聽生,實不敢當。
楊絳如此地低調,她在晚年曾謝絕許多的來訪,獨守著一隅靜好的時光,用文字縫制著生之歲月。她只想完成丈夫和女兒的心愿,她把姿態放低,把光華斂于內,把聰慧藏于心。
她始終保持著一顆謙卑的心,不斷地提高自己。人的一生,其實就是修心的過程,
你處世遇事的態度就決定了你人生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