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相遇有趣的靈魂,總是會和有趣的故事相遇~你好,我是小編佩珊!願我能在繁雜的俗世裏,送給你不一樣的快樂!
你一定經常聽到這首耳熟能詳的歌:
「世上只有媽媽好,有媽的孩子像塊寶;世上只有媽媽好,沒媽的孩子像根草……」
這首歌,其實是電影《媽媽再愛我一次》的主題曲。
這部1989年上映的電影,非常火爆。
當年的票價不過一二元,《媽媽再愛我一次》卻拿下過億票房。
直到現在,即使電影畫面渣,也依舊被豆瓣評為「看一次哭一次」的十大感動電影之一。
感受母愛的偉大的同時,也想借此探討為何母愛的力量,會如此深入人心?
讓人終其一生都在尋找和期待?
單親媽媽的倔強與幸福
《媽媽再愛我一次》的背景,是個老套的愛情故事。
孤兒秋霞和富家公子國榮相愛并懷孕,遭到國榮母親反對。
對方直接扔出一筆錢,要求秋霞打胎并離開。
深愛國榮的秋霞,不愿愛人為難,選擇主動離開。
但有骨氣的她一分錢都沒有拿,只身回到鄉下。
十月懷胎,一朝分娩,秋霞冒死在家生下孩子,連臍帶都是自己剪的。
而秋霞在鬼門關闖蕩的那天,正好是國榮結婚的日子。
盛大典禮,新郎新娘帶著幸福的笑臉……
他們的幸福人生里,早就沒有了秋霞的位置。
但秋霞不后悔。
她把兒子小強,看得比自己的命還重。
小強四歲時,高燒到41度。
醫生說:「打針都沒反應,怕是危險了,如果今晚不退燒,孩子就……」
秋霞心如刀絞,她從家門口三步一磕頭,一路跪拜到王爺廟,向王爺公哀求:
「折我的壽,換小強健康。」
許是神明聽到了秋霞的乞求。
小強退燒了,連醫生都說:「這是個奇跡。」
磕頭磕得滿頭鮮血的秋霞,抱著失而復得的兒子嚎啕大哭。
孤兒寡母常被欺負。
被嘲笑「沒爸爸的野孩子」的小強,也曾哭著追問:「媽,我到底有沒有爸爸?」
但看著淚流滿面的媽媽,小小年紀的小強意識到這是個會讓媽媽傷心的話題,竟能懂事的反過來安慰媽媽:「媽,不要哭,我以后再也不問了。」
小強之所以這麼懂事勇敢,是因為秋霞就是一個堅強樂觀的媽媽。
日子清苦,但秋霞給足了小強愛和陪伴。
秋霞從不覺得身世悲慘,每天帶著孩子過得快快樂樂。
有空就帶著孩子游山玩水,拍美好的照片;
雖然沒錢,但節日也很有儀式感,她攢錢給小強買禮物——一只貓熊玩偶。
小強則用心學會《世上只有媽媽好》,特意表演給媽媽看。
還專門送「按摩」給辛苦的媽媽當禮物。
很多人認為,單親家庭長大的孩子性格有缺陷。
這是有歧義的。
單親家庭或者健全家庭,并不是判斷幸福的核心。
追根朔源,媽媽對待孩子的方式,才是決定孩子是否人格健全的關鍵。
因為每個人的心里都有一個渴望著與母體合一的內在小孩。
就像小強,被媽媽愛著的他,安全感非常充足,成長得懂事懂規矩。
《為何家會傷人》中提到:
每個人心中都藏著兩個「我」。
一個是「內在父母」,其內容是我們對自己的現實父母和自己理想父母的內化;
另一個是「內在小孩」,其內容是我們對自己童年體驗的記憶和自己理想童年的內化。
其實我們終其一生在尋找的安全感,和我們的母親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媽媽的愛陪伴孩子成長
「有媽的孩子像塊寶」,這句歌詞也是有心理依據的。
《愛的藝術》指出:
「母愛的存在給被愛者一種極大的幸福感;
而缺乏母愛則會讓人產生一種失落感和絕望感。」
隨著劇情發展,小強也遭遇了失去媽媽的痛苦。
國榮婚后無子,怕斷了香火的奶奶,意外得知小強的存在,她帶著錢去找秋霞,揚言要起訴把小強搶走。
幸好,國榮和國榮父親,心疼秋霞養子的不易。
國榮父親撤銷了起訴,和秋霞談心:
「孩子如果去台北接受教育會更好,你有需要來找我。」
得到林家尊重的秋霞,開始思考「怎麼才能讓小強擁有更好的未來」。
孤兒出身的她,知道沒有父親的孩子有多苦,理智告訴她,林家確實能給小強更好的成長環境。
縱然不舍,但偉大的母愛,讓秋霞做出決定。
她再次放棄自己的需求,親自把小強送去了爸爸家。
遺憾的是,成人的愛,是站在成人利益的角度考慮的。
深愛孩子的成人,并不知道,失去母愛對孩子的傷害。
小強不愿意離開媽媽,但懂事聽話的他,還是去了林家。
從野小子變成小少爺,小強過上了錦衣玉食的生活。
但他一點都不快樂,每天都抱著媽媽送的貓熊,哭著唱世上只有媽媽好。
有一天,他實在太想媽媽,竟然自己一個人偷溜上車,從台北回到鄉下。
小強求媽媽讓他回家:「媽媽,我想你想得吃不下飯,讀書也不專心。」
秋霞心痛得心如刀割,但她害怕小強一個人跑出來有危險,佯裝生氣嚇唬小強:
「以后你再這樣做,我就躲到你找不到的地方去。」
悲傷的母親,沒有意識到,這句話給孩子帶來多大的傷害。
也給自己帶來悲劇。
一個台風天的晚上,小強再次失蹤。
爺爺奶奶和爸爸找到秋霞家,發現門口留下了小強最愛的貓熊,小強卻不見蹤影。
秋霞痛哭:「都怪我,他一定是怕我躲起來,才不敢回家。」
幾人找了一夜,秋霞才在王爺廟找到已經昏迷的小強。
失去理智的她,又驚又悔,意外從高高的樓梯摔下。
等大家把她扶起來,這位可憐的母親,已經瘋了。
「瘋掉的母親」在這部電影中有著一個重要的意象作用。
長大后的小強,出國留學好巧不巧學了精神科,成了一名精神科醫生。
這說明這個孩子在潛意識中有著絕大的創傷陰影,母親的瘋掉對他的命運有著重大的影響。
小強的內在小孩,一直渴望著與「瘋掉的母親」達成一次真正的療愈。
「母親」對「內在小孩」的意義
電影的結局,令人淚奔。
小強學成歸國,受邀成為精神病院的院長。
天可憐見,他到醫院的第一天,就遇到了抱著貓熊哼唱「世上只有媽媽好」的瘋媽媽。
小強跪倒在地,和媽媽一起唱著「世上只有媽媽好」,成功將秋霞喚醒,母子倆抱頭痛哭。
無數人感動于秋霞對小強的付出,有人評論:
「離開媽媽的孩子痛,把孩子推開的媽媽更痛。
孩子熬過暫時的痛,就腳踩祥云光芒萬丈了,而媽媽失去唯一的孩子,日子只會一天比一天苦。
為了別人的幸福,把自己逼入絕境,這種事,只有媽媽做得出來。」
我們當然感動于母愛的偉大。
但換個角度,我們想探討, 為何一個人終其一生都在尋找母愛?
心理專家武志紅一陣見血指出:
「缺乏母愛,會讓人即使成年也有一個內在的饑渴的小孩」。
小強一直在找「媽媽」。
台風天的那次失蹤,他之所以去王爺廟,是去求王爺公讓媽媽允許他回家。
從國外回來后,他每晚做的事,依舊是抱著貓熊想媽媽。
書籍《療愈你的內在小孩》說過:
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住著一個長不大的小孩。
當我們遭遇傷害,我們的自我就會停留在當下的年齡,變成一個「內在小孩」,內在小孩會記錄下當時的感受,渴望愛的,不甘心的,憤怒的,或者是悲傷的。
從心理角度分析,小強「想媽媽——害怕媽媽躲起來——不敢見媽媽——找媽媽」,這份矛盾心理日積月累,會讓他的「內在小孩」越來越壓抑,不敢表達內心最真實的想法。
幸好,他找到了媽媽,母子都得到了治愈。
在電影里,我們在母子的分離與重逢里哭哭笑笑。
回歸到現實,我們需要習得,一個母親對孩子內在成長的重要性。
如果不是秋霞給與小強足夠多的關愛;
小強未必能在沒有媽媽的日子里優秀成長。
但,更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是:
長大成人的我們,是否感受過自己的內在小孩,是否回頭看過自己和父母的關系?
1.看見內在小孩。
書籍《是誰觸碰了你的情緒按鈕》中提到:「安靜下來,你可以想象看見內在小孩,跟他對話:‘我想要幫助你,你愿意嗎?你需要我怎樣的支持?’」
在看見中,我們去探索我們的內在小孩是什麼樣子?
拒絕長大?害怕孤獨?覺得不被愛?
2.安撫內在小孩。
書籍《喚醒情商:不失控的情緒管理能量書》說道:
「如果我們能有意識地去認識安撫內在小孩,擁抱內在小孩,內在小孩就有機會成長。這樣內心破裂的地方才有機會愈合。」
德芬咨詢曾接待這樣一個案例。
小妙非常容易暴躁,經常一言不合就發脾氣。
在咨詢師的引導下,她看見自己的內在小孩—— 因為被父母忽略而氣鼓鼓。
她學著安撫:
「我直到你很生氣,非常生氣,盡管這樣,我還是全然接納你,接納這樣的我,來,我來抱抱你,我永遠在這里。」
跟著咨詢師說出這句話的小妙,瞬間淚流滿面。
安撫好內在小孩的小艾,也在梳理父母關系的過程中,找到了與自己和解的方式。
回看《媽媽再愛我一次》,除了感動,其中的「再」非常巧妙。
它或許也暗喻著,只要我們愿意,我們的「內在小孩」可以再次得到愛!再次得到成長。
電影之所以經典,在于看別人的故事,想自己的人生。
愿你我在感動的母愛里,找到讓我們「內在小孩」治愈的力量!
故事結束了~你笑了嗎? 為生活努力的日子裏,不要忘記給自己一個微笑哦~快樂每一天♥